首页 健康正文

疫情下的医护:在时间手里抢时间

年轻的婆婆 健康 2021-06-08 11:34:38 797 0

医护人员,是城市的一道防线。/视觉中国


最近,广州的疫情让人们绷紧了神经。


作为广州市海珠区一家公立医院的院长,唐吉已经连续好几晚没合眼了。

唐吉在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回忆起这轮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刻,他至今记忆犹新。5月25日晚、距离荔湾区首例本土确诊通报过去刚刚4天,唐吉突然接到通知,海珠区要增设核酸采样点。


唐吉当即组织医护人员通宵行动,与街道部门、公安部门合作,几小时之内就在医院门前搭起了一个核酸采样点。医院所属社区共有 8 个大型采样点,这是其中一个。


海珠区第一次全员测核酸期间,该社区按时完成了 17 万人次的采集工作。


隔日清晨 7 点,除了需要居家隔离的同事,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到岗,连同街道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其他地方来的增援人员,组成了一支超过 100 人的队伍。


就是这一支支百来人的队伍,铸成了广州抗疫的第一线——


5月25日,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加派的 50 人增援荔湾的检测队伍。倾盆大雨之下,大家忙到凌晨4点,完成了核酸采样工作;


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在 27 日凌晨 2 点接到通知后,短短 1 小时内就组建起了 120人 的队伍。据中新网报道,医护人员,有的是刚下夜班,有的是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


5月26日至30日,广医二院已派出 8 批、超 300 人前往荔湾、海珠等地,完成核酸采样超 7 万人次。


新周刊记者直击抗疫现场,亲身感受到唐吉及其他医护人员眼睛里的坚定与冷静。



医护人员通宵进行核酸采样工作,他们辛苦了。/唐吉 供图


集合


“从(5月)26日起,直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请假。”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唐吉的声音沙哑,快说不出话了。


守在抗疫一线已有 12 天,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醒来继续“嘶吼”,这就是医护人员最近的日常。核酸采样现场嘈杂,同事们从头到脚裹着防护装备,不大声说话,压根听不到。


“(现场医护)平均年龄38岁,最年轻的才21岁、00年出生的。”无论年长年幼,他们都穿上了防护服,每天在室外的采样点,各司其职,引导群众测核酸。


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做咽拭子采样;后勤人员,负责为群众录入信息、搬运分发医疗物资、保障水电稳定供应;自己报名前来的志愿者,负责将现场群众分成若干个 5 人小队,一队一队地进入采样区域;现场还有大量安保人员在维持秩序。



志愿者正在现场维持秩序,指引群众更高效地测核酸。/唐吉 供图


核酸采样点没有“关门”概念,只要还有群众在排队,就会一直测下去。广州人口密集,据海珠区委常委傅晓初介绍,截至5月31日,海珠区共设置了168个核酸采样点。要在 3 天内完成 185 万常住人口的“全员检测”任务,医护人员势必要通宵。


另一方面,即使医护人员有闪电般的手速,群众也扛不住在烈日下暴晒两三个小时,加之许多上班人士、学生晚上才开始有空,因此,晚上9点、10点依旧是测核酸的高峰期,“甚至有人半夜两三点起床来测核酸,我们医护都要保证让他们测到。只要人来了、就一定能测到”。


曼妮在唐吉管理的医护队伍中,负责协调物资与人员。这工作听起来轻松,实际上十分繁琐。


她每天早上 7 点到岗,开始做排班表,包括确定每一轮检测核酸的医护人员名单、什么时间点换班;然后核对与调配物资,需要精确到当天计划用多少个口罩、多少份标本容器、多少架大风扇,采样结束后还要清点物资、处理医疗垃圾;同时,还跟街道部门沟通场地、后勤人员等等。


光是将一项项工作用文字列出来,工作量就堪称巨大,“每天要想很多东西、考虑很多方面,只有把每一项流程理顺了,才能给予前方医护人员最大力度的保障”。



“最近几天都几点睡的?”听到问题后,唐吉仔细想了想:“凌晨2点左右吧,但电话一响又要醒、一响就要回到现场。”/唐吉 供图


每天要面对上万名未检测核酸的群众,但曼妮丝毫不恐惧或慌张。一是忙到没时间害怕;二是参与去年的抗疫工作后,她早已做好心理建设。


曼妮接到唐吉的紧急电话时,是在5月25日深夜 12 点。第二天早晨 7 点,她比正常上班时间早了一个小时回到医院,发现院内已经站满了同事。


大家都提早回来了,一同扛起了这项未知期限、每天忙到只能睡4小时的任务。


“很艰巨,所以大家要一起完成!”


坚持


医护人员们需要抵抗的,除了病毒,还有身体上的不适感。


这几日里,唐吉管理的医疗队伍中,已经有几位医护人员晕倒了。


6月的广州,烈日炎炎,即使采样现场有遮阳棚和大风扇,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们依旧感到酷热难耐。风完全被防护服阻隔在外,肌肤被闷得疯狂出汗,不到一个小时就全身湿透了。曼妮说自己曾一天喝了8瓶矿泉水,却完全没有尿意,可见排汗量之大。


此外,为了防止病菌从口腔进到体内,医护人员必须脱下防护服,才能喝水、上洗手间。意味着,若中途没有其他医护人员替换,就无法离开岗位喝水。


理想状态下,医护人员们每两小时就要换一次班,但他们基本会坚持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扛不住了再去喝水休息。


水分流失过多且没有及时补回,加之环境闷热,医护人员很容易疲劳。唐吉说,有同事采样采到一半,头发晕,嘴唇发白。


晕倒的医护人员会被抬到室内输液,醒来后,又继续回到岗位上,没有人提出过回家。



昨天防护服上了热搜:一名医生脱下防护服后,汗水哗啦啦地往下流,被妻子调侃“是刚从河里捞起来的”。/阿嘉 供图


每天的工作忙碌而紧张,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因此,医护人员们只能按批次轮流吃饭,最晚的一批,有时候要到晚上 9 点才能吃上饭。


“其实我们的医疗物资很充足,餐饮也有及时送到,但大家都甚少主动去吃饭。”


近日广州的天气变幻莫测,阿嘉在核酸采样点工作时,没有见到烈日,反而遇上了暴雨。


她是被增城医院派去增援荔湾区的志愿者,6月1日早上 8 点抵达检测地——一处户外运动场,她当即与同事们着手清理原有的垃圾,然后布置场地。


采样工作刚开展没多久,就开始刮风下雨。有两个雨棚不堪重负,被雨水压塌了,其他雨棚看似还在顽强支撑,但其实也在不停漏水;草坪地变得像水稻田一般,水很深,而且泥泞不堪;印着录入信息二维码的告示纸,变成了一团团纸糊。


阿嘉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撤走了损坏的雨棚,保留部分完好的设施,再引导群众到安全的地方继续进行核酸采样。


即便如此,医护人员、群众与志愿者们,依旧在水里泡到了晚上 9 点。当天,该采样点为 6500 多人测了核酸。但阿嘉依旧有些遗憾,因为原计划是要测 1 万人的,“雨一直下个没完,到后来,设施基本都受损了,影响了检测效率”。



在雨中飞奔的医护人员。/截图于@共青团中央,原图发布者为@Mr丶张张张先生


“一起努力吧”


自担任这家医院的院长开始,唐吉会定期给每一位医护人员做心理培训,包括如何自我解压、如何与病患沟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调整状态等。


医护人员是最接近生老病死的群体,但在承担这份工作前,他们首先是人,会害怕、会感动、会崩溃的人。这次疫情中,与唐吉并肩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有全广州的医护人员,都表现出超凡的淡定,这都归功于平日里练就的心理素质。


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能力自我填补精神世界,只有一项需要群众给予,“是尊重”。


表达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采样现场按规则排队、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随意口吐莲花,“不用刻意(对我们)说赞美或感恩的话,只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就够了”。


儿童节那天,附近居民给医护人员们送来了礼物——饼干和巧克力,用粉红色的包装纸包着,很可爱,“看起来就像是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的”。


医护小姐姐们开心地抱起巧克力,嚷嚷着要拍照。唐吉举起相机,按下拍摄键的那一刻,他在大家脸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的神情。


“当然,不是暗示大家都来送礼物,哈哈哈。”新周刊记者对面的唐吉,难得地笑了。



我们不怕身体上的辛苦,毕竟这事情总得有人来做。/视界视频


阿嘉当志愿者那天,得到了一位可爱保安的照顾。她头顶的大棚破了一个洞,雨水像瀑布一样浇下来。有个保安举起一把塑料椅子,拼命地顶住雨棚,防止整个顶塌下来。


“瀑布”被椅子改变了走向,直直地泼在他脸上,然后经由衣领口子打湿了全身。“他连雨衣都没来得及穿,就这样死死顶着大棚,站了很久,医护人员没离开,他就没离开”。


阿嘉说,自己从来不爱用浮夸的词语,但此情此景,她只想到了“伟大”一词,“他真的很伟大”。


“那天我很感动,所有人,无论是否认识、无论什么职务,都在一起喊加油。”



一名安保人员在大雨中、毫无遮挡之下,坚守在岗位上。/光明日报


此外,阿嘉也感到很庆幸,群众们都很理解医护人员。暴雨之下,没有人表达不满,而是在默默地等待。


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在6月6日发布的数据,6月5日广州市新增本土感染者9例,均为主动排查发现;5月21日至6月6日零点,本轮疫情全市累计报告94例感染者,目前均在医院接受治疗。


虽然疫情之仗还在继续,但我们沉着应对,因为有他们。


辛苦了,为广州做出奉献的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与志愿者们!



动图来源:视界视频


(文中唐吉、曼妮、阿嘉为化名)


举报/反馈

作者最新文章

在《摩尔庄园》躺平的年轻人

围攻这个衡水男孩,你们不配

《魔戒》重现,一起拯救“中土世界”

相关文章

本土确诊+19,广东疫情怎么样了?


警惕,广州疫情最新出现两大特点 潜伏期仅3.2天,钟南山有言在先


第二个“印度”出现?越南第四波疫情暴发,中国西南防控压力增大


广东新增19例本土确诊 广州疫情最新消息今天:广州疫情感染链17天增至110人


疫情关键时刻,中国多名医学专家齐聚一堂,向14亿国人透露信息


设为首页©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意见反馈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

到百度首页

百度首页

登录

疫情下的医护:在时间手里抢时间


新周刊


发布时间: 06-0711:44《新周刊》官方帐号


文 颖宝



医护人员,是城市的一道防线。/视觉中国


最近,广州的疫情让人们绷紧了神经。


作为广州市海珠区一家公立医院的院长,唐吉已经连续好几晚没合眼了。


唐吉在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回忆起这轮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刻,他至今记忆犹新。5月25日晚、距离荔湾区首例本土确诊通报过去刚刚4天,唐吉突然接到通知,海珠区要增设核酸采样点。


唐吉当即组织医护人员通宵行动,与街道部门、公安部门合作,几小时之内就在医院门前搭起了一个核酸采样点。医院所属社区共有 8 个大型采样点,这是其中一个。


海珠区第一次全员测核酸期间,该社区按时完成了 17 万人次的采集工作。


隔日清晨 7 点,除了需要居家隔离的同事,医院全体医护人员到岗,连同街道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其他地方来的增援人员,组成了一支超过 100 人的队伍。


就是这一支支百来人的队伍,铸成了广州抗疫的第一线——


5月25日,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加派的 50 人增援荔湾的检测队伍。倾盆大雨之下,大家忙到凌晨4点,完成了核酸采样工作;


广州第十二人民医院在 27 日凌晨 2 点接到通知后,短短 1 小时内就组建起了 120人 的队伍。据中新网报道,医护人员,有的是刚下夜班,有的是第一时间从家里赶来;


5月26日至30日,广医二院已派出 8 批、超 300 人前往荔湾、海珠等地,完成核酸采样超 7 万人次。


新周刊记者直击抗疫现场,亲身感受到唐吉及其他医护人员眼睛里的坚定与冷静。



医护人员通宵进行核酸采样工作,他们辛苦了。/唐吉 供图


集合


“从(5月)26日起,直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请假。”接受新周刊记者采访时,唐吉的声音沙哑,快说不出话了。


守在抗疫一线已有 12 天,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白天醒来继续“嘶吼”,这就是医护人员最近的日常。核酸采样现场嘈杂,同事们从头到脚裹着防护装备,不大声说话,压根听不到。


“(现场医护)平均年龄38岁,最年轻的才21岁、00年出生的。”无论年长年幼,他们都穿上了防护服,每天在室外的采样点,各司其职,引导群众测核酸。


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做咽拭子采样;后勤人员,负责为群众录入信息、搬运分发医疗物资、保障水电稳定供应;自己报名前来的志愿者,负责将现场群众分成若干个 5 人小队,一队一队地进入采样区域;现场还有大量安保人员在维持秩序。



志愿者正在现场维持秩序,指引群众更高效地测核酸。/唐吉 供图


核酸采样点没有“关门”概念,只要还有群众在排队,就会一直测下去。广州人口密集,据海珠区委常委傅晓初介绍,截至5月31日,海珠区共设置了168个核酸采样点。要在 3 天内完成 185 万常住人口的“全员检测”任务,医护人员势必要通宵。


另一方面,即使医护人员有闪电般的手速,群众也扛不住在烈日下暴晒两三个小时,加之许多上班人士、学生晚上才开始有空,因此,晚上9点、10点依旧是测核酸的高峰期,“甚至有人半夜两三点起床来测核酸,我们医护都要保证让他们测到。只要人来了、就一定能测到”。


曼妮在唐吉管理的医护队伍中,负责协调物资与人员。这工作听起来轻松,实际上十分繁琐。


她每天早上 7 点到岗,开始做排班表,包括确定每一轮检测核酸的医护人员名单、什么时间点换班;然后核对与调配物资,需要精确到当天计划用多少个口罩、多少份标本容器、多少架大风扇,采样结束后还要清点物资、处理医疗垃圾;同时,还跟街道部门沟通场地、后勤人员等等。


光是将一项项工作用文字列出来,工作量就堪称巨大,“每天要想很多东西、考虑很多方面,只有把每一项流程理顺了,才能给予前方医护人员最大力度的保障”。



“最近几天都几点睡的?”听到问题后,唐吉仔细想了想:“凌晨2点左右吧,但电话一响又要醒、一响就要回到现场。”/唐吉 供图


每天要面对上万名未检测核酸的群众,但曼妮丝毫不恐惧或慌张。一是忙到没时间害怕;二是参与去年的抗疫工作后,她早已做好心理建设。


曼妮接到唐吉的紧急电话时,是在5月25日深夜 12 点。第二天早晨 7 点,她比正常上班时间早了一个小时回到医院,发现院内已经站满了同事。


大家都提早回来了,一同扛起了这项未知期限、每天忙到只能睡4小时的任务。


“很艰巨,所以大家要一起完成!”


坚持


医护人员们需要抵抗的,除了病毒,还有身体上的不适感。


这几日里,唐吉管理的医疗队伍中,已经有几位医护人员晕倒了。


6月的广州,烈日炎炎,即使采样现场有遮阳棚和大风扇,身穿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们依旧感到酷热难耐。风完全被防护服阻隔在外,肌肤被闷得疯狂出汗,不到一个小时就全身湿透了。曼妮说自己曾一天喝了8瓶矿泉水,却完全没有尿意,可见排汗量之大。


此外,为了防止病菌从口腔进到体内,医护人员必须脱下防护服,才能喝水、上洗手间。意味着,若中途没有其他医护人员替换,就无法离开岗位喝水。


理想状态下,医护人员们每两小时就要换一次班,但他们基本会坚持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扛不住了再去喝水休息。


水分流失过多且没有及时补回,加之环境闷热,医护人员很容易疲劳。唐吉说,有同事采样采到一半,头发晕,嘴唇发白。


晕倒的医护人员会被抬到室内输液,醒来后,又继续回到岗位上,没有人提出过回家。



昨天防护服上了热搜:一名医生脱下防护服后,汗水哗啦啦地往下流,被妻子调侃“是刚从河里捞起来的”。/阿嘉 供图


每天的工作忙碌而紧张,顾不上吃饭是常事。因此,医护人员们只能按批次轮流吃饭,最晚的一批,有时候要到晚上 9 点才能吃上饭。


“其实我们的医疗物资很充足,餐饮也有及时送到,但大家都甚少主动去吃饭。”


近日广州的天气变幻莫测,阿嘉在核酸采样点工作时,没有见到烈日,反而遇上了暴雨。


她是被增城医院派去增援荔湾区的志愿者,6月1日早上 8 点抵达检测地——一处户外运动场,她当即与同事们着手清理原有的垃圾,然后布置场地。


采样工作刚开展没多久,就开始刮风下雨。有两个雨棚不堪重负,被雨水压塌了,其他雨棚看似还在顽强支撑,但其实也在不停漏水;草坪地变得像水稻田一般,水很深,而且泥泞不堪;印着录入信息二维码的告示纸,变成了一团团纸糊。


阿嘉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撤走了损坏的雨棚,保留部分完好的设施,再引导群众到安全的地方继续进行核酸采样。


即便如此,医护人员、群众与志愿者们,依旧在水里泡到了晚上 9 点。当天,该采样点为 6500 多人测了核酸。但阿嘉依旧有些遗憾,因为原计划是要测 1 万人的,“雨一直下个没完,到后来,设施基本都受损了,影响了检测效率”。



在雨中飞奔的医护人员。/截图于@共青团中央,原图发布者为@Mr丶张张张先生


“一起努力吧”


自担任这家医院的院长开始,唐吉会定期给每一位医护人员做心理培训,包括如何自我解压、如何与病患沟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调整状态等。


医护人员是最接近生老病死的群体,但在承担这份工作前,他们首先是人,会害怕、会感动、会崩溃的人。这次疫情中,与唐吉并肩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有全广州的医护人员,都表现出超凡的淡定,这都归功于平日里练就的心理素质。


医护人员有足够的能力自我填补精神世界,只有一项需要群众给予,“是尊重”。


表达尊重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采样现场按规则排队、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不随意口吐莲花,“不用刻意(对我们)说赞美或感恩的话,只要大家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就够了”。


儿童节那天,附近居民给医护人员们送来了礼物——饼干和巧克力,用粉红色的包装纸包着,很可爱,“看起来就像是送给幼儿园小朋友的”。


医护小姐姐们开心地抱起巧克力,嚷嚷着要拍照。唐吉举起相机,按下拍摄键的那一刻,他在大家脸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得到尊重、体现自我价值的神情。


“当然,不是暗示大家都来送礼物,哈哈哈。”新周刊记者对面的唐吉,难得地笑了。



我们不怕身体上的辛苦,毕竟这事情总得有人来做。/视界视频


阿嘉当志愿者那天,得到了一位可爱保安的照顾。她头顶的大棚破了一个洞,雨水像瀑布一样浇下来。有个保安举起一把塑料椅子,拼命地顶住雨棚,防止整个顶塌下来。


“瀑布”被椅子改变了走向,直直地泼在他脸上,然后经由衣领口子打湿了全身。“他连雨衣都没来得及穿,就这样死死顶着大棚,站了很久,医护人员没离开,他就没离开”。


阿嘉说,自己从来不爱用浮夸的词语,但此情此景,她只想到了“伟大”一词,“他真的很伟大”。


“那天我很感动,所有人,无论是否认识、无论什么职务,都在一起喊加油。”



一名安保人员在大雨中、毫无遮挡之下,坚守在岗位上。/光明日报


此外,阿嘉也感到很庆幸,群众们都很理解医护人员。暴雨之下,没有人表达不满,而是在默默地等待。


据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在6月6日发布的数据,6月5日广州市新增本土感染者9例,均为主动排查发现;5月21日至6月6日零点,本轮疫情全市累计报告94例感染者,目前均在医院接受治疗。


虽然疫情之仗还在继续,但我们沉着应对,因为有他们。


辛苦了,为广州做出奉献的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与志愿者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