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正文

谁决定了最近100年里功勋人物的选角?

小可爱 影视 2021-06-24 20:44:39 675 0

纵观中国影视行业,今年无疑是主旋律及现实题材作品大年。


在已然问世或官宣阵容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历史人物的选角正在跳出“特型演员”的框架,许多耳熟能详的功勋人物角色,更是迎来了出乎意料的新一代“接班人”。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总导演傅东育指出,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演员跟有原型的人物角色必须要“像”。第一,演员的年龄要贴近角色;第二,从外形上尽可能向角色靠拢;第三,也是最重要且最难的一点——必须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



《理想照耀中国》总导演傅东育在片场。


具体到创作中,选角工作在理论指导下又面临诸多实际问题。对于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而言,历史人物无一例外是研究的对象,繁复而细致的工作贯穿整个创作过程。


有关主旋律作品的选角及人物塑造,傅东育及电影《柳青》导演田波、主演成泰燊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看法。


“纪录片式”的准备过程


《柳青》讲述了著名作家柳青扎根陕西西安安皇甫村长达14年的生活与文学创作的故事。田波是陕西绥德人,在他15年的纪录片拍摄生涯里,他曾多次带领核心团队在陕北乡村深入生活,前前后后的时间加起来有六七年之久。


田波深受路遥、陈忠实等现实主义作家影响,田波在创作中采取了同样亲近百姓、投入生活的做法,“就是《创业史》的方法,《平凡的世界》的方法,也是《白鹿原》的方法”。大巧若拙,他坚信只有深入生活,朴素而真诚地面对人物和历史,才能创造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


这一切的前提,是对所塑造角色的深入研究及理解。



田波导演执导电影《柳青》剧照。


《柳青》的创作历时6年,其中调研工作就用了近3年。田波不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走访了柳青的女儿及跟柳青打过交道的当地农民、朋友和媒体人,用拍摄纪录片的手法完成了电影的前期筹备工作。


相较聚焦单一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主旋律作品,《理想照耀中国》显得有些特别,每集30分钟,共40集,讲述40个独立的人物故事。该剧的领袖人物和英雄形象占比较少,为创作提供了更大空间,却也造成可参考资料受限的问题。


面对所谓“平凡英雄”,分集导演在对人物生平和所描述事件进行调研时,有必要特事特办,甚至动用非常规手段,完善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针对不那么知名的已故人物,傅东育要求导演们务必找到角色原型的照片,作为选角和人物塑造的依据。而在《第五十五封信》单元拍摄前,剧组走访了角色原型陈毅安的孙子。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他从祖母的讲述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陈毅安的故事,这些交流成果无疑是剧集创作的养料。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中《第五十五封信》剧照。


相比之下,《从头再来》单元的情况相对简单,胡可饰演的薛荣就生活在我们当中。开机前,胡可与角色原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感受人物的风貌和精神。结合事实和剧本,胡可得以准确把握薛荣的思想和情感,最终呈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创业者形象。


毫无疑问,研究人物、理解人物不仅是班底的工作,也是演员的工作,不管如何耗时费力,这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班底和演员研究人物的切入点、侧重点和细致程度有所不同。


以《理想照耀中国》中的《守护》为例,班底的关注点是作品整体的故事性和主角张爵谦,他是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的父亲。但对于其他演员来讲,前期准备工作的详实程度不会打任何折扣。


无论是否在剧情中有所呈现,这些补充都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傅东育告诉《新周刊》,群策群力完成一个作品是全组的共识,信息互补与思维碰撞的过程激发了更多灵感。


选择与被选择


自“主旋律”一词诞生以来,恐怕没有任何历史人物,会比近100年的共产党人出镜率更高。近半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选角一度成为人们讨论和审视的对象。这一现象的形成,无疑与特型演员的消失密切相关。



系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中《抉择》单元剧照。


功勋人物的选角有标准和规律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单向的。


首先,导演和编剧在前期创作时,一定会代入自己心仪的演员人选。心仪的成因有很多种,例如了解和信任,而这两点主要源自合作经验、过往作品或业界口碑。


《理想照耀中国》单元《抉择》的主人公是革命烈士蒋先云,他牺牲时年仅25岁。蒋先云有一张端正的军装照存世,照片中他剑眉星目,鼻梁挺直。傅东育看到时,脑海中一下子蹦出了王一博的名字。加之二人因合作电视剧《冰雨火》建立的信任,选角双方一拍即合。


相较之下,《柳青》的情况在相似中多了几分曲折和等待。


大约十年前,成泰燊在关中拍摄电影《白鹿原》,当时有另一支队伍同步拍摄纪录片,田波正是导演组的一员。在片场,成泰燊和剧组上下打成一片,他还常在收工后给大家讲述传统文化和儒道。田波很快发现,这个成就颇高的演员没有明星的架子,亲切而朴实,有种可爱、循循善诱的魅力,让田波感受到悲悯的力量。



田波与成泰燊在《柳青》片场。


田波看过多部成泰燊饰演的历史戏和年代戏,田波毫不怀疑他塑造历史人物和驾驭现实题材的能力。所以决定以故事片形式拍摄《柳青》时,田波觉得柳青一角非成泰燊莫属。


成泰燊是塑造历史人物的老手,他曾诠释过于成龙、赵尚志、杜如晦、陈独秀等名人。然而,刚被田波选择时,他“浑身一紧”。


一名80后导演要拍这样一个跨越特殊历史时期的传记片,而且是他的故事片处女作,成泰燊有些惊诧;同时,扮演人民作家柳青的表演难度实在太大,他感到无从下手。由于对彼此缺乏信心,成泰燊婉拒了田波的邀约。


后来,总监制霍廷霄和田波三顾茅庐,虽然换来了他的口头答应,可田波清楚,成泰燊当时仍有压力和顾虑,“他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也怕演不好糟蹋了这么好的人物角色”。


犹豫不决间,成泰燊花大量时间查阅了柳青作品和《柳青传》等文献资料,在全面了解人物生平和外围评价之时,他也为柳青的人格魅力、崇高精神和文学造诣所折服。“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柳青不仅影响了路遥、陈忠实等文坛后辈,也让成泰燊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成泰燊饰演的柳青角色。


在与人物逐渐靠近的过程中,成泰燊心里越来越有底。当剧本打磨到第21稿时,《柳青》的情节和细节更加扎实,人物形象也进一步鲜活起来。至此,成泰燊终于向田波表达了柳青一角“非他莫属”的决心和愿望。


由此可见,演员不总是被动接受选择,他们也可以拒绝,甚至主动做出选择。在为张爵谦选演员时,傅东育觉得王劲松也很合适,但王劲松看中了《雪国的篝火》里牺牲的角色老钱。他向傅东育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这个愿望带来了最后的完满效果。


这样的例子在《理想照耀中国》里还有很多,如祖峰饰演的龙勇诚、陈晓饰演的何敬平、邓伦饰演的吴祖太、成毅饰演的关崇贵等。


当角色演员的匹配度、主观能动性和导演的选择“撞上”的时候,就是共赢的时候。从筹备、选角,到拍摄、表演、成片,剧组上下的彼此选择达到平衡,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傅东育认为,大家的创作欲望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为此庆幸。


演员不是角色完成度的唯一责任人


当我们讨论主旋律影视的选角,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老戏骨并非适合所有角色,所谓流量艺人也不全是没演技的代言。



王一博在《抉择》单元中饰演革命烈士蒋先云。


每一位导演都会考虑作品的接受度,唐国强等著名特型演员也曾是一个时代的顶流,主旋律作品选择年轻的、受欢迎的演员,乃至让他们饰演年轻时的伟人,在满足选角基本要素的情况下,自然也无可厚非。


傅东育表示:“我们的受众平均年龄23—25岁,超过50%在20岁以下。数据显示,超过30岁的人群对于影视的关注度,远远低于17—25岁的受众群。你希望你的作品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肯定是要选择年轻人耳熟能详和喜爱的演员。这些演员如何完成角色塑造,导演和其他主创部门要给予他帮助和信心。”


当然,所有演员都必须遵从基本的创作规律。体验生活、研究历史、跟原型对话、做好前期和现场调配,但凡有一环敷衍了事,都是万万不行的。


对演员而言,表演技巧、悟性、共情能力和生活中的积累,都会在诠释历史人物时发挥作用。成泰燊在饰演柳青时,摒弃了所有戏剧化的设计,他是一个大写的人,任何炫技的做法都不可取。他只能把自己格式化,将身躯和心房借给柳青,才能让他重新在荧幕上活过来。



“任何炫技的做法都不可取”,作为演员,他们要将自己格式化到特定人物身上。/电影《柳青》剧照


如今谦恭平和的成泰燊,在年轻时也曾桀骜不驯。直到2005年学习了传统文化,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愚蠢。传统文化不仅改变了他的心态,也滋养了他的表演生涯。如果没有这些积淀,他绝不会有信心和能力,去演绎柳青、陈独秀这样的历史人物。


除了演员自身由内而外的契合,一次成功的选角同样离不开外部的加持——造型和美术团队对形似起到打磨和雕琢的作用;剧本创作和导演的功力能帮演员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爆发力。


傅东育指出,不要概念化和脸谱化地图解名人,而要刻画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某种程度上讲,演员只承担一部分责任,更多的责任其实在于导演和编剧。


宏大议题面前,《理想照耀中国》选择了小的切口进行破题。“历史和伟人的高光时刻永远存在,但历史不会永远是高光时刻。”创作者要有发现高光时刻的能力,更要有从中挖掘细节的觉悟。


这个细节可以是邓稼先和冰糖的关系,也可以是王会悟教育背景所引发的女性觉醒。傅东育表示,一部作品的厚度和深度、艺术形态、创作方法、影像表达等问题,需要操心的人是导演、编剧、摄影乃至美术,不要全部归咎于演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