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食正文

将垃圾捡回餐桌“吃”,这也叫艺术?

小可爱 美食 2022-03-29 15:01:19 480 0

小阔爱们,周一好呀!


捡垃圾很好玩,捡的过程好玩,垃圾也好玩。


看到这里,可能你已经脑补出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的画面了,但偏偏有脑回路清奇的人,喜欢在垃圾堆里“蹦迪”。


他叫荒木宏介,是一位日本设计师。


荒木宏介还在艺术学院读书时,老师给他布置了一份命题作业《活着》。起初,荒木愁坏了,这么悬浮的题目,该如何呈现呀?


什么行为能证明你正活着呢?他从“运动”“聚会”一直想到“大笑”“痛哭”,思绪最终定格在生理本能的“吃饭”上——


不止是有吃饭需求的人类,超市里的新鲜食材、被扔掉的果皮菜梗,也都是曾经活着的事物。


他开始在家附近的垃圾房蹲点,收集作业素材——“活着”的具化物(厨余垃圾)。


认真做统计后,他惊觉大家浪费的食物量,远远超出想象,甚至有很多食材原封未动地被扔进垃圾桶。他冒出了一个跳脱作业范畴的、更长远的想法:


让厨余垃圾重新回到大家的餐桌吧!


先别犯恶心,当然不是要大家吃变质的食物。


他把剩菜烧成木炭、把骨头和筋腱煮成黏胶,将两者融合成类似黏土的团状物,然后捏造塑形成餐盘饭碗的模样,最后风干或烧制成坚硬的材质。步骤与制作陶瓷器皿相似,只是用材从陶泥变成了厨余垃圾。


“重生”后的剩饭剩菜,再次拥有被摆上餐桌的价值,并成为革新环保思路的艺术品。




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报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1/3的食物被浪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10%与之相关。如果荒木的“厨余垃圾回收术”能普及,将减少垃圾焚烧频率,进而降低气候变暖的速度。


荒木为这套器皿起名“灵魂”,与当年的作业“活着”相呼应。



来自美国的Tom Deininger,也是一位玩垃圾的环保艺术家。但相比荒木的禅意作品,他展现“垃圾之美”的手段,则简单粗暴得多——


用垃圾拼出世界名画。


他的作品,远看是绚烂多彩的牡丹油画,近看却是一团团电话线、人偶和塑料片:



再看这幅画,可别以为是莫奈的《睡莲池与日本桥》的临摹作品,它只是一堆被抛弃的玩具:




这幅神似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海浪》,自然也是废弃的电子产品:




Tom Deininger的“垃圾名画”,皆是立体且大型的艺术装置,也由此给人更震撼的视觉冲击。


他的作品主题,大多围绕碧海蓝天与春花烂漫,因为“人类将垃圾丢给大自然,我从大自然的手里收回垃圾。我用垃圾复刻出它的美,以此告诉人类:大自然很宽容,但也别挑战它的底线”。


同样是玩垃圾,中国建筑设计师黄谦智更大胆。


别人只是用垃圾做些观赏物或小工具,他却用废弃塑料瓶,盖了一栋9层高的大楼。


2010年,黄谦智带领团队,为中国台北花卉博览会打造了名叫“环生方舟”的展览馆。环生方舟是全球第一座用饮料塑料瓶改成的绿色建筑。



环生方舟的墙体,共用152万个空塑料瓶砌成。黄谦智没有使用粘合胶,因为不环保,而是参考了古代孔明锁的原理,通过卡榫让塑料瓶相互借力、扣合,解决了塑料瓶的构建和承重问题。


起初,大家看到环生方舟的图纸时,都以为这又是一场行为艺术,没想到它完工后,竟逐一通过了防火、防水等建筑质量要求,是一栋能投入到实际中的、能住人的大楼。这意味着,塑料这一难分解的垃圾,有了新的处理手段。



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分别在2010年、2011年给黄谦智颁发了“地球奖”和“亚洲创新奖”。


令黄谦智也想不到的是,他本以为环生方舟只能使用一年,但七八年后,这栋建筑还屹立不倒,在风里雨里日晒里坚挺着。



“垃圾”只是一个名词,倘若用在适当的地方,便能变废为宝。


虽然我们没有设计师们的脑洞与动手能力,但要是能做到不浪费粮食、做好垃圾分类,也算是为减缓全球变暖做贡献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