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正文

我没emo啦,只是有点emoha

huazhu 娱乐 2022-03-30 13:11:23 432 0

如果说2021年是简体中文网emo元年,那么2022年势必属于emoha。


流行文化百科词典“小鸡词典”这么解释emoha:

“形容人的情绪经常在emo(伤心、悲伤)和hahaha(开心、哈哈大笑)中快速变化。


emo是emotional的缩写,现在用于表达悲伤的情绪。生活的压力让大家日常emo,但是hahaha也是大家的常态,所以这种情绪的大起大伏被命名为:emoha。”



嗯,反复横跳,就像这样……/《在下坂本,有何贵干!》


比起emo,emoha更能概括当代青年的情绪状态——


发工资前是emo的,工资一到账马上切换为hahaha,交完房租、还完花呗后又陷入了emo;


加班到深夜是emo的,楼下大排档吃一碗刚出锅的炒粉,就hahaha了,床上打游戏到凌晨3点接着hahaha,第二天一起床发现迟到了,继续emo;


对于一些单身青年而言,没有恋人令人emo,地铁上crush(短暂心动)的一刻让人感到hahaha,crush熄灭的时候又陷入emo……



我笑了,我装的≈emoha。/时代少年团


在emo和hahaha之间反复横跳,大概是我们每个人的情绪日常了。


emo着emo着


就开始hahaha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emo是常有的事,关键是怎么应对。emoha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抗和消解emo的状态,也就是用hahaha来对抗emo。


这种hahaha可以是自嘲,去年初很火的“小丑竟是我自己”梗,就代表了这种情绪,只要我先自嘲,别人就嘲笑不到我。


“我就烂(配大拇指)”的表情包,“就是要摆烂”的口头禅,也是以自嘲的心态来回避外界挫折或他人指责带来的emo情绪。


明末哲学家王夫之有云:“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这句话原本用于形容社会秩序,放到心理学上也有借鉴意义。尤其在竞争激烈严苛的社会环境里,压力和否定随处都在,纵使内心再强大的人都会有绷不住的时刻。


“蚌埠住了”“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是一瞬间”,情绪堤防再高,都会有溃坝的瞬间。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一部分压力,或者用降低期待值的方式来延迟满足。躺平也好,摆烂也罢,抑或是佛系的心态,都是自嘲式emoha对emo的回应。



自嘲,也是在用幽默消解消极情绪。/《头脑特工队》


有的人“线上躺平线下卷王”,其实也并不矛盾,只是在用躺平来消解压力而已,并不是真的就什么都不干了。


hahaha也可以是一种情绪发泄。近几年流行起一种情绪解压馆,你可以花百来块买一个解压套餐,在规定时间内把房间里的瓶瓶罐罐乱砸一通,以此来获得内心的释放。一边砸一边还可以找工作人员拍下视频,发到社交网络赢得一波共鸣,emo也就成了hahaha。


去年下半年的我,就曾经因为各种压力深陷emo情绪之中,我发泄的形式是旅游。半年的时间里,我先到纳木错感受高原圣湖的洗礼,再到长白山聆听林海雪原的心跳。emo的情绪一时间消解了,但是钱花了不少,导致我又陷入了emo。


有的人会选择找朋友倾诉,一起hahaha来对抗emo,但并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理解你的内心,有时候朋友给一堆你并不想听的意见,结果反而加剧了emo。除非这名朋友是一位良好的倾听者,光听你的倾诉,但不会乱弹琴,但这样的朋友实在太难得了。


你也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来获得hahaha。我的方式是看电影,尤其喜欢看一些悲剧故事,往往看完就会觉得自己遇到的事情根本不算什么,完全不值得emo。我还会买一些手办,放在精心布置的手办柜里,有时候看着它们,感觉浑身都是力量。



我的手办柜,就是我的emoha。/土卫六摄


但不论是用梗自嘲,还是借助发泄缓解情绪,或者是用兴趣减压,都无法消除emo,emo总会回来,我们和emo终将是共存关系。


不承认这一点,想要掩盖或者逃避自己的真实情绪,都不会远离emo,反而会越来越深陷其中。


社交媒体时代


逃避情绪成为本能


人是社会的动物,放到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表现就是分享欲,社交媒体也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社交媒体时代来临之前,表达往往是私密的。写日记、和朋友倾诉,情绪表达面临的审视范围很小,也就不容易被反噬。但社交媒体时代改变了情绪表达的私密性,一定程度上,情绪成为了一种公共话题,这就使得情绪表达要面临公共空间的审视。


尤其是近几年,舆论逐渐变得极端化、富有攻击性,网暴事件时有发生。有的明星都无法忍受网暴,黄子韬删博退网就是如此。寻亲男孩刘学州服药离世,背后也有网暴的影子。



什么都能成为喷点,什么都能成为被攻击的靶点。/@装逼翻车现场


私域空间也在逐渐被戾气侵蚀,一言不合就开始“祖安文学”,这让人们感到公开的情绪表达不再安全。这就使得情绪表达逐渐消隐,有的人会在朋友圈暂时设3天来表达不爽,还有的人一不爽就把头像设成黑色,或者把个性签名改成一个句号。


微信前不久推出的“状态”功能,本质上也是迎合这种消隐的情绪表达。躺平、摆烂、emo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消隐的情绪。这种情绪表达抽离了具体的事由,只剩下了模糊的印象。


由于情绪的模糊,人们变得似乎更容易共情。以至于看起来,整个简体中文网都在摆烂,都在emo。模糊的表达给了人们安全的情绪空间,你emo,我emo,大家都emo,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你网抑,我网抑,“玩儿”得还出梗了,这对负面情绪又是一种消解。


然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吗?


导致我们emo的事由难道不重要吗?


逃避真实的情绪就能走向积极乐观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逃避情绪不但不能走向积极,还会在无形中让消极情绪累积,加剧情绪堤防溃坝的风险。更何况,严苛的审视并未远去,就连emo这样相对中性的情绪用词,都能被演绎出“emo怪”“emo精”之类的贬低性词语。


情绪自由,俨然已经成为奢侈品;消极情绪的表达自由,那就更是高奢品了。emoha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某种程度上说,emoha也是一种对真实情绪的逃避。


单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我们并不能领会emoha到底是代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是emo和hahaha来回切换,还是用hahaha来对抗emo,或者是emo和hahaha共存,又或是假装hahaha实际上还是emo?



他在笑吗?他在哭。/《小丑》


我们无法判断,但也正是在这种更为模糊的表达空间里,我们得到了一种更为难得的情绪自由。


emoha是逃避


也是保护


emoha更像是一种豁达,它几乎可以概括所有情绪,开心了emoha,不开心了也emoha,和朋友一起emoha,自己一个人也可以emoha。反正别人也看不懂自己要说什么,那就不需要他们看懂,一起emoha就完事了。


如果说躺平、摆烂、emo是当代青年的一场存在主义危机,emoha就更像是一种救赎。


季羡林先生曾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当代的存在主义危机不同于上世纪荒诞派流行的时期,彼时的存在危机更为宏大,而此刻的存在危机更为个体化、私人化。



意义的稀释感,逐渐成为了一种“存在危机”。/《海带》


反卷的思考就是如此,明明挣一样的钱,为什么非要卷着加班到深夜?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好处?或者说,升职了又能如何?即便身在所谓的大厂,也不一定不尴尬,背着沉重的负担、冒着被裁员的风险,不停地追逐更高的KPI,奋斗到这个份儿上到底是图了什么?相比之下,留在家乡小城的青年,小日子也可以过得红火。


在这种背景下,隐居热、回乡热开始出现,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所谓俗世,那么就只能硬着头皮来啃,关关难过关关过。


emoha恰恰提供了一种情绪自处的空间,让人们能够得以喘息。很多情况下,这种喘息太重要了,根本没必要时刻紧绷着自己。


最近看到一条热搜#看朋友请听好emoha了#(《朋友请听好》是芒果的一档综艺),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名独居的年轻女性每天下班都很晚,要加班到半夜才回家。但诡异的是,每次她回家都能看到一双破旧的男士皮鞋,整整齐齐地摆在自己家门口。一开始把她吓得不轻,后来才发现鞋子是隔壁邻居老爷爷的。


她以为是邻居的恶作剧,每天加班这么晚已经够糟心了,邻居还要搞这些来给自己添堵。一天,她很生气地敲邻居的家门,当时老爷爷不在,来开门的是老奶奶。她也没管那么多,上来就是一顿指责:“我们家不是垃圾桶,鞋子不要可以扔掉!”说完就很愤怒地回了家。


谁知道第二天,那双鞋子还是放在了她家门口。她正准备敲邻居的门进行交涉,却在鞋子里发现一张字条:“今天奶奶说你误会我们了,对不起。我奶奶说不了话,那双鞋子是我爷爷穿过的,不是垃圾。奶奶看你一个女孩子住不太安全,所以想放双男孩子的鞋在你门口。”



明星的emoha随拍,这不就是日常嘛!/赵露思微博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的确有原子化的趋势,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处处皆显防备之心、心理承受能力太低。被领导批评一句,就感觉被整个公司针对;被对象说上两句,更是觉得爱情要没有了……如此一来,不陷入压抑之中,反倒不“正常”了。


其实,就像独居女生门口的皮鞋一样,对周遭多一点信任,相信美好会发生,事情就很可能真的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即便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关系,正如印度批评家霍米·巴巴所说:“忧郁不是一种被动姿态,而是一种反抗的形式。”很多时候,了不起的作品或者成绩都是在消极情绪中产生的。


就算emoha也挺好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