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书正文

今年过去1/3了,还好读了这20本书

huazhu 读书 2022-04-27 23:03:28 414 0

2022年的第一季度似乎格外漫长,从冬到春,已是4月了,南方依然在下着冷雨。


我们在阅读中度过了这段时间:


年初,编辑们在书单中回忆旅行全球化的时代;到了3月,“欧洲之门”传来炮火的声音,我们尝试在俄乌专题书单里寻找答案。


我们列了很多书单,同时在不断反思自己的书单。2019年,《新周刊》曾经推出一期名为“书单的权力”的专题,提出了对书单的拷问:谁在决定和影响我们读什么书?到底什么才是好书?

没有书单是完美的,但正如作家张佳玮所说,热爱书的人善于从每一本书、每一份书单里按图索骥找到更多感兴趣的书:


“我信奉我所喜爱的写作者们无意流露出的趣味,按图索骥。从海明威那里找到了庞德与菲茨杰拉德,从马尔克斯那里找到了胡安·卢尔福,从《红楼梦》里黛玉和湘云的聊天找到了王维,当然还有《西厢记》。从略萨那里找到了科塔萨尔,从麦尔维尔的致敬中寻至霍桑,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里抠搜出许多他当作谈资的人名。”


如果要提供一个阅读建议,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哈罗德·布罗姆都认为,请顺从自己的天性,运用自己的理智。


“我促请你寻找真正贴近你的东西,可被用来掂量和思考的东西。不是为了相信,不是为了接受,不是为了反驳而深读,而是为了学会分享同一种天性写、同一种天性读。”(哈罗德·布罗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在这个时期,我们或许都有了相似的体会。我们都在关心远方,从欧洲的暗影到雨林的消亡;也关心蔬菜和粮食,看诗人和小说家如何叙述城市的潮汐和故乡的变迁。



2021年首届刀锋图书奖的主题为“低音与棱角”,2022年刀锋图书奖的主题为“众声与独白”,我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关注多元、关怀个体的图书榜单。今年,刀锋图书奖将推出四个季榜、一个年榜,邀请读者一起从书中解读时代的众声与独白。


以下是2022年春季榜单。


虚构类十大好书


(排名不分先后)


《白发阿娥及其他》



简介


《白发阿娥及其他》是西西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入一九八〇年到二〇〇〇年、横跨二十年的八个短篇,呈现城市老人的生活方式。


评语


一个人和她生活的时代都注定消失。《左撇子序》就已经定调,西西以迷人的语言节奏,讲述老年的故事。——陈英


《暴雨下在病房里》



简介


《暴雨下在病房里》是继《一些时刻》《异乡记》之后,苏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大多是关于一男一女、“非正常关系”的情感故事。书中人物不停转换场景,在不同的年龄、以不同的身份相遇,上演着一出出悲喜剧。


评语


小说家苏方令人羡慕之处甚多,譬如观察细致,文字干净,分寸节奏把握得好,毫无刻意之处,等等,但最难得的还是所达到的情感深度,无论体验还是表现。所有这些,都充分见诸她最新的作品《暴雨下在病房里》。——止庵


苏方老师又上境界了。萧索旖旎,摇曳无悔,绝望中诞生呢喃。你不一定听得清,但你的心跳渐渐为之加快。——史航


疫情时代的写作,关于都市男女情感生活。——张莉


《本巴》



简介


刘亮程最新长篇小说,以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为背景,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在本巴国,人人活在二十五岁,没有衰老没有死亡。


评语


他来自空旷的世界,我不认为他能把小说写好。他的神奇之处在于,他提供了另一种小说。——毕飞宇


《潮汐图》



简介


本书以一位19世纪的蛙形少女为主人公,以不存在的虚构之物展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图景。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


评语


每一段话,每个字句都带着南方的诗意。林棹在这本《潮汐图》之中,把磅礴的史诗变成了私密的耳语。在这些年的中文创作中,这样的文字是罕见的、珍贵的。——硬核读书会


《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简介


国内首次译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作品。16个国家、38位作家,以文学为方法,述说流动中的非洲,呈现非洲历史的凝聚与离散。


评语


收入了非洲代表性作家的短篇小说名作,包含了广泛的主题,既有时代的宏大性,也细致呈现了非洲各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现实生活。——梁永安


《漂洋过海来送你》



简介


70后作家石一枫最新长篇小说,石一枫将笔触落到了北京胡同里的“原住民”,通过探寻祖孙二代的人生经历,反映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评语


可爱的北京人,可爱的北京小说。——毕飞宇


一种新的书写尝试,有趣而鲜活,关于新的北京生活,新的北京青年和新的京味生活。——张莉


就像老舍的《牛天赐传》、赵赵的《王招君》,这是一个北京作家的小说,写厚道人在这世上遇到的不一定厚道的事情,而且,居然,不寒心!还有一个共同点,这都是一个隔辈儿亲的故事。因为父母一代往往为生活所困,蝇营狗苟,只有爷爷那一辈儿,还依稀记得什么叫体面。孩子嘴上不说,心里是贪恋这个的。——史航


《鱼处于陆》



简介


90后作者徐畅的中短篇小说合集,以寄养孩童的视角呈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热潮中,一个普通家庭和渔村雪田的裂变。


评语


书写一代人的留守与成长,呈现时代变迁躁动下的深层波痕。——《随笔》


《鱼没有脚》



简介


继“冰岛三部曲”之后,冰岛作家、诗人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再度以冰岛为背景,讲述冰岛社会的故事。


评语


去除了浪漫意象之后的冰岛,在斯特凡松笔下变成了一片真正的荒芜之地。个人、城市、国家被优美的笔触打碎,再还原成人性最深处的孤独。随手翻起一页,都有让人惊叹的表达。——硬核读书会


《终场故事集》



简介


本书是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的短篇小说遗作结集。小说集收录十个故事,延续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描写普通人生活中的戏剧性瞬间,探讨了人类精神深处的孤独与失落。


评语


短篇小说集很难写推荐语,威廉特雷弗的遗作结集,是他的终场告别,也是十个漫不经心、又改变一切的决定性瞬间。——李静睿


《珠唾集》



简介


《珠唾集》这本小书从1500页的《格雷格利亚大全》中精选出200首,是“拉蒙记”珍奇屋的小小分号。


评语


用西班牙语,以诗歌的名字,一句两句就算作品,仿佛是抖机灵,却抖出一地忧伤,然后飘然离去——“猫的眼睛里有悲伤,为只能做猫的眼睛而悲伤。”“河流总在给大海写一封最长的信。”“烟是炉子的祷文。”“那女人看了我一眼,像在看一辆载了客的出租车。”“雕像靠吃鸽子活着。”“问题在于:水烧开的时候,在哭还是在笑?”“猫是唯一一种从一出生就过上退休生活的动物。”还有很应景的一句:“每发射一次,大炮都往后缩,好像被自己刚做的事情吓住了。”——史航


非虚构类十大好书


(排名不分先后)


《暗影中的人》



简介


“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二,《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姊妹篇。继《她来自马里乌波尔》之后,娜塔莎·沃丁开启了寻踪父亲的旅程,讲述了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的故事。在试图寻找理解的钥匙的过程中,娜塔莎借无家可归又无处可去的经历,书写了父亲的沉默,也书写了畸形父女关系的矛盾和挣扎。


评语


去年我曾推荐过娜塔莎·沃丁的《她来自马里乌波尔》(“马里乌波尔三部曲”之一),记得当时还对责编说,书名里的这座城市,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年,它就变得非常出名了。现在“马里乌波尔三部曲”的第二部也已翻译出版。上一部为母亲树立了动人的文学纪念碑,这一部中作者将笔触转向了自己的父亲。1956年母亲自尽之后,作者渴望过上正常的生活,父亲却将她监禁起来,想尽办法让她远离德国人的世界。“每个个体和家族都是国家政治的样本。”作者一如既往不动声色地揭开边缘群体的伤疤,聚焦那个时代的侧面。而这一次,她自己也在其中。——止庵


《荒野上的大师》



简介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


评语


题材独特,一手的档案材料十分丰富,情感饱满但又不觉得过分溢出,富于故事性,类似“车厢里人头攒动”式的开头经常让人眼前一亮。书中有几处戛然而止让人觉得突兀和遗憾。——六神磊磊


打破民国“黄金时代”的浪漫想象,展现乱世学人逆流而上研究、发现、创造的艰辛历程。史料扎实,叙事生动,饱含深情。——赵冬梅


既冷静又动人,推荐语来自这本书的结语:作为前所未有的一代人,他们既是“赛先生”的门生,又是“德先生”的信徒,在时代夹缝里,努力维系思想的独立与尊严,试图让学术超然于政治之上,不断碰壁,却屡败屡战。他们比此前许多时代的士人都更有爱国意识,更渴望复兴,迷恋富强之术,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但这种爱国热忱基本是清醒的,没有被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彻底污染。他们不再盲目地沿袭前人,或迷恋所谓权威,而是宁愿放下成见,走向田野,以科学的方法求索、实证,探寻地球的隐秘或还原历史的真相。——李静睿


张泉一直追溯晚清民国的知识分子命运,这本书里可以读到我们熟悉的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傅斯年、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但是用了一个很少被谈及的角度重新书写,应用大量的考据和采访揭开了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刻画了文化重生中的学人们的群像。这本书文字里透露着意气风发,感受到学人们正在奋起直追,同时又写得优雅得体。——祝羽捷


重温一代学人的筚路蓝缕。——腾讯新闻·短史记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简介


本书以太湖东山的刘猛将信仰为切入点,试图对东太湖地区水上人上岸的过程及其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加以梳理,为江南地区农业聚落的形成、商业与市镇的繁荣和宗族建构等问题寻找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评语


历史人类学在江南史研究的最新示范。——罗新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简介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


评语


以微观、日常生活的角度,揭示在纳粹独裁的机制下,20世纪的德国普通人遭受的苦难。——陈英


为了重述个人命运——“内涵大于单独个体,但又小于整个社会的集体传记”,作者特意圈定了魏玛时期出生的人,他们的祖父母经历了帝国,父母经历了一战,他们经历了黄金童年、萧条、极端主义、暴力、战争、政权更迭,面临着意识形态的选择,各种因素促使不少人选择成为作恶者,后沦为受害者,在20世纪后半叶的平和中又重建生活。这本书里能看到很多历史学家忽略的真相,第五章《女性的挣扎》揭发了纳粹的厌女,但也看到一些拥护纳粹的女性故事。回忆这个行为是艰难的,这本书也辩证地看待了对记忆重建和口述历史。——祝羽捷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



简介


本书是约瑟夫·弗兰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文化传记的第五卷和最后一卷,弗兰克从社会-文化史以及文学史角度描写了作家人生后期的十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十年间写作了《少年》《作家日记》及其登峰造极的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作品在本卷中得到了逐章解读。


评语


这是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传记作品和研究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第五卷,本卷讲的是陀氏一生的最后十年,涉及撰写《少年》《作家日记》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因发表关于普希金的著名演说,从而在生命结束之前终于登上俄罗斯文学和思想界的巅峰诸事。陀氏堪称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关于他的这部五卷本的著作终于译介齐了。俄罗斯文学与思想之光辉,不能掩盖其历史与现实之丑恶,反之亦然。丑恶中能发出光辉,正是光辉的夺目之处。——止庵


描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最后10年,是怎样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果的。——王笛


《我本芬芳》



简介


杨本芬讲述了母亲(《秋园》)和乡亲(《浮木》)的故事后,又将目光转向婚姻,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普通女人的婚姻故事。


评语


80岁老奶奶的非虚构之作,情真意切,动人心魄。——张莉


《现代中国的形成》



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对现代中国形成过程的重新认识问题,以及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展开研究。作者李怀印从全球史的视角,着眼于地缘政治、财政军事和政治认同三个要素,全面论述十七至二十世纪现代中国的形成过程,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探寻现代中国形成的独特路径。


评语


要深刻了解现在的中国,就要理解中国的历史。——严飞


《小天命:生祠与明代政治》



简介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评语


传统认知中,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王朝,百姓不仅匍匐在专制之下,也淹没在历史叙述当中。当我们将视角下沉到明代平民身上,借由对生祠的考察,一部复杂互动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史呈现在眼前。——硬核读书会


《雨林里的消亡》



简介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和看到的一切。


评语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一个原因其实是文化多样性的丧失,面对来自外界的冲击,语言的消失,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一位人类学家的视角,在观察中思索消失的雨林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故事看似很远,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李彬彬


《众神的怪兽》



简介


美国科学、自然和旅行作家戴维·奎曼将目光投入到因人类扩张而在迅速消失的荒野,去追踪大型掠食动物的故事和文化,以期重新审视我们对吃人动物所保有的恐惧,进而反思人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对顶级捕食者目前不乐观的处境发出呼吁。


评语


在那人类和自然更紧密相连的时代,老虎、狮子、棕熊等猛兽,是我们先祖的梦魇。这些梦魇,催动了历史,造就了一些文化现象,甚至,塑造了一些文明。本书的作者,重新审视了这些猛兽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它们的消失,从另一个层面观察了我们的恐惧。译者刘炎林,也就是猫盟的大牛,他是一位猛兽研究和保护工作者。更妙的是,多年来,他研究的方向就是人兽冲突。优秀的译者,无疑会让一本书更加出彩。——花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