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影视正文

女版《黑镜》没上热搜,也太奇幻了

年轻的婆婆 影视 2022-07-05 12:45:17 451 0

妮可·基德曼参演的新剧《咆哮》悄无声息地扑了,甚至连一点儿水花也没溅起。剧完播了一个多月,剧评还是春天时留下来的寥寥几条。


妮可·基德曼在读原著小说。


说是拥有“黑镜”气质的女性剧,于是最近拿来下了两天饭。港真,设定蛮好玩的。八个故事,八个女人——有着不同荒诞经历的“不常规”女人。


光听名字就很奇幻:消失的女人、吃照片的女人、摆在架子上的女人、身上有咬痕的女人、被鸭子喂食的女人、退回丈夫的女人、侦破自己遇害之谜的女人、爱马的女孩。










最爱看女人故事,这次也毫无意外被击中。


虽然篇章都有些怪奇,但毫不夸张地说,“她们”就是现实生活里女人们的缩影。豆瓣上有挺一致的豆友指南——虽然这几个女人魔幻又惊奇,可也让人出离共鸣。



第三集的阿米莉娅,容貌焦虑女孩儿们可是太懂了。


阿米莉娅的母亲从小喜欢帮她打扮,让她穿精致的小礼服,扎可爱的公主头,帮她化小大人般细腻的妆,带她游走各种各样的选美比赛。



母亲最爱对她说的话是:如果必须在聪明与美貌中选一样,我永远都为你选择美貌。


多辛辣的讽刺。


美丽的外在确实给了阿米莉娅不少机会,长大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模特,后来因为美貌嫁入了豪门。



不可否认,“美丽”有时真能派上用场。


可我坚决反对:“漂亮”变成女人们对自我存在的唯一感受,变成“花瓶”至上的可恶帮手。这也是《咆哮》整套荒诞戏剧的意味:每个故事都想挑明一则现代寓言。


当你以为阿米莉娅吃到了美貌的红利时,她却在故事结尾,变成了一个只能坐在展架上的女人——婚姻里,被丈夫供养在架子上的私人收藏;事业上,不会令人驻足太久的大众展品。



诸如此类的戏谑故事还有7个,每个女人都映射着不同的、真实的、具体的女性困境。


比如处理不好母女关系,但仍旧会通过吃照片,来记忆亲情中爱和温暖的女人;



比如生完孩子立马回到工作岗位,却因为母职内疚催生了满身咬痕的女人;



比如露营时遇害,被人换上兔女郎服装之后,被前来探案的警察一番“荡妇羞辱”的女人,等等等等。



讽刺的是,无论里边的剧情多么离地,你都能找到现实的回声,就在大大小小的新闻和八卦中,乃至,就在我们自个儿的生活中。


说实话,现在影视里边的故事,总是弯弯绕绕的,值得说的课题也总是顾虑太多。


可我们需要这些直截了当的故事,尽管它们并没有那么“常规”,但兴许,这就是最大倍数的显微镜,最大分贝数的呐喊与咆哮。



《咆哮》当然也有短板。用每集时长30分钟的剧,来聊严肃的女性困境,就有并不愿意买单的观众。


豆瓣上的大部分影评都有同一个意思:《咆哮》虽然形式新颖,但话题总是戛然而止,就像汽水吧咂着喝,马力不够。


确实有同感。好几集看完都觉得不够过瘾、没被沁透。但觉得不算致命伤。毕竟,用一部女性剧就想径直解答现实的困境,太伟大也太天真了。


而《咆哮》,至少是给了观众动脑机会的。所有的“不常规”故事、“不常规”女人,都只是在当代人力求够短、够快、够跳跃的故事审美下,找了个兴许还能跟观众沟通的方式。


希望人们把荒唐当作提醒,用思考应对讽刺。



我挺喜欢《咆哮》“不常规”的手法的,至少让一些容易被擦拭的平凡女人,进入了大众视野。


比如第五集里,和鸭子谈起了恋爱的大龄未婚女青年艾莉莎。和她相似的恋爱困境,新闻里就能常听到:被伴侣PUA而放弃生命的女孩、被家暴而难以发声的女孩、被剥夺了个人空间的女孩......


艾莉莎是她们中,普遍的其中一员。



和鸭子恋爱前,艾莉莎是个还算轻快的人。


虽然没有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但正在备考医学,每天有空便骑着脚踏车去公园吃午餐。


虽然恋爱时常潦草收场,但等一个“像样的”的伴侣这件事,她还算有耐心。


只是,艾莉莎大概也没料想到,她的“像样的”的伴侣,会是一只讲话幽默、能猜透她的绿头公鸭。



和鸭子恋爱,的确有点魔幻了,但可能这就是《咆哮》想要创造的超现实抵抗艺术。说到底,这故事里的每一拍,和的都是现实的节奏。


他们的情侣模式和普通情侣没什么两样,一起看电视、一起吃饭,艾莉莎还为鸭子改造了小院,让它变得更有公园的氛围,甚至想在院子里为它打造专属泳池......


而好景不长,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鸭子终于扯下了谈吐幽默、耐心的美好面具,开始打压艾莉莎的自我存在感,因为小事大发雷霆,不希望艾莉莎有除了它以外的生活......



这几年的鬼畜新闻里,PUA可是个大熟客了。前两年还成了年度热词,是魔幻年代下,十分真实又作怪的社会奇象。而受害一方,往往是社会期待更弱势一些的女性。


跟鸭子谈恋爱这种操作虽然“不常规”,但其实是把女孩儿们恋爱时可能的境遇,奇妙又活泛地摊开来讲了。


只是没想到,把生活塞进这么辛辣的框架里,竟然依旧成立。



这也是《咆哮》“不常规”的力量之一:比起趣味,警醒更多。


说真的,比起很多打着“女性剧”的幌子消费观众的剧,《咆哮》算很有诚意了。


一点辛辣寓言、一点荒诞脑洞,还有几个很敢、很跳脱、很“不常规”的女性角色,故事虽然可以讲得更精彩,但也算可以欣慰,至少没让女性故事,倒退成只爱吹粉红泡泡的肥皂童话。



第八个故事《爱马的女孩》


这可能也是全员女性创作者的好处,她们真心实意地想讲点好故事。


这次参演了《咆哮》的“澳洲花蝴蝶”——妮可·基德曼,这几年就一直致力于参与“女性剧”制作,这回也参与了制片。


据说,“被鸭子喂食的女人”在改编之初,编剧就曾经因为担心设定的争议,犹豫过想放弃。是妮可·基德曼强力要求保留:“如果我们不做这个故事,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部剧。”



她喜欢拥有现实意义、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所以,才会在前几年现象级好评的《大小谎言》里,扮演陷入家暴深渊,却一度因为爱而不舍得逃离的复杂女人。



也才会在时隔多年之后,为了讲述女科学家罗莎琳·富兰克林一生,重返分身乏术的舞台剧。“我想扮演这个角色,即使不能纠正某些事情,但至少让她被世人所知晓,而不仅仅是在科学界。”


妮可·基德曼在角色与角色之外做的事,也是一种“不常规”的女性力量。



还是想多看看这些打破常规的剧、打破常规的角色、打破常规的人。


哪怕好评不多,哪怕没被拱上热搜,但依然是套路和脸谱化的资本市场下,在观众席上的我们,特别需要的新鲜惊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