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不完美”焦虑:我们一定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小可爱 生活 2022-04-11 12:06:38 384 0
对“更好”的追求和对心理学的非理性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32岁的风险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魏萌在参加里程LEGACY飞跃力工作坊课程时晕倒,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这位青年才俊正处于人生的上升阶段。她是一家投资公司“多尔投资管理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CM)的董事总经理。这是一家老牌的国际化投资机构,国内的管理规模约40亿美元,属于中等偏上的体量。2019年11月1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活跃投资机构百强榜》,DCM排名第46位。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訾非注意到:“魏萌事件发生后,市面上存在了许多年的心理成长类的培训,一时间遭到了众多批评和反对。其实自本世纪初开始,国内心理成长类的培训项目就已经层出不穷,出现意外和死亡的案例并不罕见,但一直都未受到足够重视。也许因为魏萌是’社会精英阶层’,所以事出之后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在今天 “ 我成长”是一 门供需两旺的生意。 书籍、研修班、线上课程等各种资源,许诺帮你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图|视觉中国)

魏萌事业风光的背后,或许有外人难以理解的困境。一位投资人告诉本刊,投资圈的文化就是“希望每个人都有价值”。“如果你在半年或一年都投不了一个项目,那就意味着你跟基金的风格(不搭)或者你的工作能力在这里不被认可。”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就需要获得更好的项目。要获得更好的项目,通常又意味着你得是“更好的自己”,“优秀的项目很多投资人都在抢,这时候考核的就不只是你的专业能力,还有综合能力,比如你的人脉、资源、对创业者的影响力和创业者对你的认知”。

对“更好”的追求和对心理学的非理性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心理咨询师庄晓丹2013年回国工作,经历了这几年中国人对心理学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她发现:“但大家对待心理学是工具化的,就是要用这个东西去达成某个目标。比如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管理自己,让自己的生产力更高,或者为了学习跟孩子沟通,让孩子的成绩更好等等。”在清流的临床经验里,100个来访者里可能只有1个人是完全为了探索自我而来的:“通常多数来访者都是想知道’我该怎么办’,即使进行自我探索,一段时间之后,他也会说:’我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样了,所以,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他们不太看重了解自己,对自己也不太有好奇心。如果认识自我这件事最终不能导向物质性的产出,他们就会觉得没有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