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两性正文

爱情vs缘分:契约与风险的平衡

小可爱 两性 2022-05-22 21:15:30 472 0

今天我们一定要结婚吗?婚姻真的是爱情好的归宿吗?

你好,我是沈奕斐。欢迎你和我一起进入这门新时代的爱情课,我们用社会学的思维来理解这个时代的爱情新问题。

前三讲讲了爱情很难但爱情又很有意义。好的爱情是什么?爱情谈到一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另外一个困惑又出现了:到了爱情下一个阶段要不要结婚?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也有人会说,没有婚姻,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处。很多人会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一定要结婚吗?婚姻真的是爱情好的归宿吗?我们这一讲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在聊要不要结婚之前,我们要回到一个话题:你脑海中的婚姻脚本会是什么样的?

爱情在发展,但是我们对于婚姻的观念比爱情的脚本还要落后。我们进入婚姻会发现传统的力量比对爱情的控制力还要强。为什么今天有从爱情到婚姻里的不合适,是因为走爱情的新脚本比较容易,但是走婚姻的脚本时牵扯到了很多的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脚本的改变更难、更滞后。所以大家要更清楚婚姻脚本的概念,去问问看婚姻脚本是什么样的。

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提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存在两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一种叫“缘分婚姻”,一种叫“爱情婚姻”,这两者是矛盾的,很多人可能把这两个婚姻模板混合在一起了。

我们前面讲了很多的爱情,实际上讲的都是“爱情婚姻”里“爱情”的概念。什么是“爱情婚姻”呢?其实是西方提出来的一种婚姻模式,它慢慢进入到了我们中国社会。西方在谈“爱情模式”的时候,比如说最著名的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强调爱情里面的激情、亲密关系、维持爱情的决心等等,都是内生性的,它要求你自己很努力地去做,是对于个人发展的一个要求。在关系的持续里也特别强调两个人要互相保持保鲜度。所以在西方人里,“性感”是一个非常好的词。夫妻双方为了保持这种“性感”就会有香水、蜡烛等等,出现一系列这样的物品来维持一个人的性感程度。在这里,有个学术上的词叫“爱情婚姻”强调内在性,在婚姻关系里的双方非常注重自我的感受,自我的感受决定了婚姻的存亡。在这个过程中,它强调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爱情婚姻”是需要经营的,是双方需要去努力维护婚姻关系的。

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你会发现,中国的婚姻模式是“缘分婚姻”,跟内在性不一样,它是强调外在性关系的一种婚姻模式。从一开始结合,咱们中国人就说“命运是缘分”,我们会有“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或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这些都强调缘分的问题。偶然性的相遇怎么确定合不合适呢?在以前的婚姻里把生辰八字合了,我们就有缘,不合就没有缘分。在婚姻关系的维护期间,你会发现更注重别人怎么看我们的婚姻。我们婚姻内部的感受没那么中意,不是很在乎对方的吸引力。一个丈夫秃顶了、有大肚子了导致我不要他了在很多人眼里是特别奇怪的逻辑体系。你怎么能因为这一点就嫌弃你的丈夫?一个丈夫说太太变丑了,我们也会觉得这个先生有道德问题。所以我们并不在乎内部的吸引力,我们更在乎的是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外面人对我们的感受,我们在婚姻里的容忍程度特别高。我们在里面打破了头都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在里面已经没有任何的感情了但在外面还想维护好的婚姻模式。这就是“缘分婚姻”。

在“缘分婚姻”里,人们把婚姻并不看成需要两个人去经营,更多强调“外在性”。在婚姻里面我们成长出来的能力叫“息事宁人”,我们调节一下,劝和不劝离,我们能够过下去就好了,并不是增加个人的魅力,也不是增加我们各自感受。

这两种婚姻在翟学伟的逻辑里正好是两种不同的模式。“缘分婚姻”是一种减法婚姻。它把日子设定了一个目标:我们最终一定要走到这个点上,所以我们过日子是一天一天删除的。但是“爱情婚姻”是加法婚姻,我们没有一个目标非得走到哪里,是有一天过一天,爱一天来维护婚姻一天。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的逻辑体系截然不同。某种意义上,“缘分婚姻”更多强调外部的评价、外部的偶然因素,而“爱情婚姻”强调内在吸引力,强调个人需要去努力。

我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今天的很多年轻人,他们的理想爱情叫“命中注定我爱你”,命中注定强调缘分、强调偶然性,婚姻就像一个保险柜,我们是不需要去努力的,我们也不接受失败。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三生三世”,以前就决定了现在我们能持续得很好,以前没有缘分就算了,但同时我们又非常在乎自我的感受,在爱情里面是怎样的感受,所以我们既强调命中注定,又强调自我感受。这两者是矛盾的,很难同时存在。

社会发展,由于“家庭主义”把家庭利益置于个人利益的时代已经过了,我们已经很难回到“缘分婚姻”的模式。所以不要再用“缘分”为自己的偷懒、不愿经营感情找借口,不存在这回事。在茫茫人海中一定有概率遇到一些人,跟这个人能不能有好的关系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来建立连接。在现代社会里,“爱情婚姻”是必须的,我们意识到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有一天我们加法加到一定的日子走不下去再结束,这就意味着不是个人的失败,不是个人有问题,是我们经营的失败,我们对于分手或离婚本身也会心态更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重新树立目标:进到爱情婚姻里我们怎么做。你会发现,爱情婚姻最大的特点是:你不能偷懒,你得去努力经营,你得让自己也变得比较不错,你要花很多的时间……所以有人就说:“这样的话,我已经经济独立了,我自己都能过得很好,我为什么还要一定走进婚姻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反问一下:一个经济不独立的人就一定要走进婚姻吗?如果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觉得婚姻是经济的保障?婚姻必然是一个人依赖于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单位呢?

显然这种逻辑其实已经过时,这样的想法跟过去西方早期所谓的“核心家庭模式”紧密相连,为了工业社会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很多欧美国家会觉得一个挣钱的丈夫加一个全职太太是最好的家庭模式,女性没有走进公共领域,劳动力又可以自由的流动。这种模式下,我可能在经济上是依赖另外一个人的。到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国女性就业率是全世界最高的,绝大部分人走出家门去工作,如果依然把婚姻看成“经济保障”,说明我们的爱情观已经出问题了,是过时的。这是不适合我们的模式,就必然会进入到“我们如何去经营好婚姻?”这种逻辑体系里。如果依然把婚姻是看成是一个人的经济保障,这样的婚姻观太落后了。

我经常跟很多朋友讲,只有当你经济独立的时候,你才应该考虑婚姻。经济不独立的时候婚姻并不是对你特别好的选择。这一点特别重要,恰恰我们独立了才去讨论婚姻到底是什么。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吗?说到底,婚姻是个什么东西?

在社会学里,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不一定和爱情相关。尼采说过:“没有一项制度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其实婚姻是确定了两个人在社会中关系的一个确立的体系。首先结成婚姻,我们是个经济共同体,夫妻双方在结婚后经济是共享的,不管AA制也好,总而言之,财产是夫妻共有的。

第二,确定了责任共同体。我们双方有照顾对方的义务也有抚养孩子、照顾老人的义务,责任是共同承担的。

第三,是社会层面上的道德要求。是维护长期关系的一种承诺,建立一种契约关系。婚姻制度总体来讲就是确定了这样一种体系。从这个理解,你会发现恋爱更像合作: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解散,但是婚姻更像是合伙。我们共同承担、分享,享受风险后的成果。总体来讲,现代社会婚姻是长期的契约。正因为它是一种契约关系,所以签订契约的双方应该是平等的,在签订契约时只有经济独立我们才有平等的地位。如果一方经济依赖于另外一方,你在签订契约的时候就属于弱势一方。在契约执行的过程中,弱势的一方很可能在获得收益时也处在更为弱势的地方。所以,如果想要经营好一份爱情,首先一定要有离婚的勇气和底气,这个底气很重要一部分就是,经济独立了才是你开始考虑婚姻的好时机。

听上去婚姻不是那么友好,我的朋友经常会感叹,她说结婚怕以后还不如一个人,不结婚又怕老了后悔。到底怎么做这样的决策?能不能给我一些具体的指示,我到底怎么来做决策?ABCD,能不能给我一些解决我个人矛盾的指示?

如果要解决这个矛盾,那么首先来看看婚姻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风险?复旦大学在80后的研究中发现,28、29岁女性有一个“追婚潮”,很多人在这个年龄段结婚,但随之也会有一个“离婚潮”。没有想清楚婚姻的好处和风险会带来更多麻烦。

我不觉得离婚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只是如果能避免就避免,小的成本带来更大的收益,何乐而不为?

我们来讲讲婚姻有哪些风险跟好处。首先,是对契约关系的保护,结婚就意味着在社会层面,双方的关系得到了一个正式的确认和宣告。这时别人惦记我们婚姻内的某一个人,在道德上(违约)就处于很大的弱势。第二,在经济上也形成了联盟关系。婚后的财产是得到法律的保障的。第三,我们的社会契约得到了尊重,因为更多的人会看成婚姻具有一定的神圣性。当双方出现问题的时候,身边的人更多会劝你们在一起,里面的人也会有更强的修复动力,我们也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体系去维护两人的关系。这样的契约关系带来这方面的好处,但有风险。当你想有利益分享的时候,你不得不让渡一部分的权利和自由。你没有办法跟别人打情骂俏了,或者财产里不得不让渡出你原来的一些收入体系,甚至如果丈夫借钱,我们不知道却也不得不承担共同的债务。在这方面,契约关系在带来好处的时候也会带来相应的责任,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你会发现,婚姻带来的好处是建立了合作型的分工体系,很多家庭的经济学研究会发现,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家庭,很重要的一点是“分工合作”以后“效益最大化”的特点。两个人住在一幢房子里,灯只要开一盏、做饭花同样的时间但吃的东西可能更好,这些都让我们的成本降低。所以婚姻里的分工节约了双方各自的时间。但我必须要指出:传统认为比较好的方式是“男主外女主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刻板的性别分工。恰恰是这种刻板的印象导致了男性在婚姻里“收益超过了代价”,而女性在婚姻里“代价超过了收益”。因为结婚最主要的目的从分工机制上来讲是为了“1+1≥2”,如果“1+1=1.5”对双方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但如果这个1.5全部是由其中一个人来承担的,他的付出成本就更高了。如果我们去强调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女性可能付出的更多,女性的代价更多,因为女性在家庭内部的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也没有在价值上得到体现。这样的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时候,长期以往对其中的一方很不利。强调分工机制能够让双方协商变得更好,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来协商就使得1+1≥2。如果固守传统的分工模式会带来问题:如果我不喜欢做这一块的家庭工作又得不到保障,我的代价会更大。

第三个好处是风险抵御机制。家庭最主要的功能叫抵御风险的堡垒,想象一下有一天突然失去了劳动力,这个时候我们身边那个人是来帮助我们的。在婚姻里,两个人的结合也会使得我们各自的资源体系和社会关系得到拓展。我们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来抵御风险。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家庭的支持而不是找公共机构,所以家庭婚姻依然是最重要的抵御风险的机制。但是这个风险机制起作用的前提是:你的伴侣确实靠谱。假设他不靠谱,你不仅得不到照顾,很可能风险更高,甚至不得不冒自己的风险犯错误。所以风险机制的抵御有双面性。也就是说,你原来寄希望你身边的人跟你一起去抵御风险,结果发现他不仅不能帮助你抵御风险甚至成了风险来源。很多女性说:“本来我找一个人结婚是希望有人帮我遮风挡雨,结果以后发现伴侣特别不靠谱,风雨都是他带来的。”这就是风险机制带来的风险问题。

第四个好处跟我们今天的制度有关,它是你生育的合理保障。婚姻可以帮助你合理合法地生育孩子,但你在养育孩子时同样有养育后代的分工和代价。在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们能够合理合法的生孩子是寄希望于两个人共同抚养的,如果生了孩子以后,一方不承担抚养的责任,很可能你会一个人来承担抚养孩子的责任,这个风险你是否可以接受?很多的女性觉得可以不结婚只要孩子,但是从法律上的程序来讲,有一个法律上的爸爸特别好,所以她会结婚,跟一个人生个孩子,觉得以后的关系可以淡一点。但是当她真的进到婚姻状态里,他对对方又有期望了,又希望对方做的更多,觉得对方如果连一个最基本的爸爸都做不到,这个人人品是有问题的。所以出发点跟实践经常发生错位,当你做这样的决策的时候,你要非常谨慎的考虑。对男性来讲,他对孩子有感觉或突然意识到做爸爸常常是从这个孩子会叫“爸爸”开始,跟女性的感觉恰恰相反,女性感觉到孩子的存在是从他在肚子里踢你第一脚开始的。这两个生物学上的不同会使得女性承担风险更大一点。

你得好好考虑一下,婚姻既有好处也有风险。面对婚姻我们应该谨慎思考,做很好的权衡。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周围人经常会说你太挑剔了。这个时候你要警惕,因为你有权做这样谨慎的思考。尤其在今天的现代婚姻,“爱情婚姻”经营是需要时间精力的投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关键的因素是要破除对婚姻失败的恐惧心。我们要去权衡两者的风险跟好处,我们要接受婚姻的好处也要接受风险。这两者都做好权衡才是能走进婚姻的非常好的时机。

我一直觉得,经营婚姻需要很多的勇气也需要很多的智慧。大家听完整个课程后会发现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会更容易。现在不要急着马上去想婚姻要不要走进去,后面还有很多问题。你以为是很大的风险很可能没什么问题,你以为很大的代价很可能没什么问题,你没发现的那些问题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后面的课程还会给大家详细的解释。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我在下面给大家十个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跟自己的伴侣讨论一下。这十个问题有助于去了解走进婚姻遇到的风险和好处。拿到这十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双方都一致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绝大部分时候对方的答案跟你想要的答案不一样,这个时候你要考虑对方答案带来的风险是不是你能承受的。比如:我们问要不要孩子?你可能觉得很想要但对方坚决不想要,一定要想好到最后“我不要孩子”这个风险我能不能承受。对方说过年回谁家?你希望双方一起回你家,但对方说各回各家,这样的结果你能不能接受?这其实是你在问我对这些风险我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并不见得要一致,而是在提醒你:当对方概念跟你不一样的时候,你是不是能承受?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不会崩溃?会不会因此而对婚姻很失望?这十个问题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双方对于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理念是否一致。当然并不见得一定要一致,有的时候能共存。在后面讲差异的时候也会再展开这些问题,一一给大家解答。

这一讲就讲到这里,下一讲会讲“是不是爱情、婚姻成了我们女性的全部?”“如果很想发展我的事业,是不是两者一定是矛盾的?”我们下一讲来解决这个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