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独居,还不是青年主流的生活方式

年轻的婆婆 生活 2021-05-09 15:09:48 573 0

影响青年是否选择独居,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一个社会的文化、一个阶层的文化。长期关注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和独生子女问题的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风笑天认为,不能轻易把青年独居现象标签化,更不能片面认为独居是青年主流的生活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美国社会学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写过一本名为《单身社会》的书,引起了不少人对独居青年群体的关注。而在中国,近几年当我们提到独居青年时,似乎通常指的是“空巢青年”这一国内独有的概念,并且我发现国内学术界对这两个概念也有争议。所以在你看来,独居青年在社会学中的学术定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风笑天: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单身独居的现象相对中国更普遍,所以社会学家们也会关注并进行相关研究。国内学界也就最近几年才开始对此有所关注,但一般都不是以“单身青年”“独居青年”的概念出现,而是以“空巢青年”。

“空巢青年”的概念本身,我不太赞同。它实际借用自“空巢老人”的概念。“空巢老人”的意思非常清楚,孩子长大离家了,就像小鸟长大飞走了,只留下老年父母两人在家。用“空巢青年”概念描述那些类似美国的独居青年的做法并不恰当,也不准确,有点哗众取宠,不如单身青年、独居青年的概念那样明确。

“独居”,应该是一人户。不论是一人一套房子,还是一人一居室,进门后不需要跟任何人互动、来往,才叫独居。因为不论你愿不愿意,只要有共用的厨房、卫生间或者客厅,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必定会有互动。在国内,排除几个人合租一套房子的情况,真正的独居少之又少。很多人想扩大独居群体的数量或影响,把跟陌生人合租也算进来,这是不对的。

三联生活周刊:数据显示,中国独居率的增长速度位居全球前列。和西方自我独立意识的提升不同,中国独居青年群体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风笑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人口学是按照户口进行统计的。独居数据包含了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不仅仅是针对青年人口。单人户在增长和年轻人独居,并不是一个概念。一人户数量在增加,并不意味着青年独居的数量在增加。实际上,我现在并没有看到中国青年独居数量越来越多的证据。

在中国,如果说独居青年群体真的兴起和增加,我觉得主要原因可能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单位大多不建集体宿舍,住宿问题由青年自己解决有关。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出现以前,城市居民和单位之间关系很紧密,所有这些单位通常都会给刚参加工作的青年职工安排员工宿舍。然而在现今这种体制环境下,新员工通常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去哪里住?如何住?本地人住在家里,外来青年只能自己租房子,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会找人合租,但只要经济条件达得到,可能很多人想选择独居,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当然也有和西方类似的情况,家在当地的青年也会有想要脱离家庭,希望更自由,但如果经济条件达不到,就只能住在家里。所以对于我国来说,造成这种现状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体制的变化。

三联生活周刊:你觉得这个现象是否会长期存在?它会不会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婚恋情况会不会和传统不同?

风笑天:青年独居的现象会长期存在,只要社会体制不变,一批一批的毕业生到异地找工作,他们始终会有这样的需求。等这部分人结婚、买房,又会有新的年轻人补充进来。但这是不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值得讨论。对特定年龄段的部分年轻人而言,至少在他们结婚前,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对于更普遍的那些家在本地与父母同住,或者虽在外地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只能与人合租的青年来说,独居并不能准确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不能把它标签化,认为独居是青年主流的生活方式。

三联生活周刊:所以你认为独居是一种具有经济实力基础下的选择?

风笑天:当然,只有在保证经济实力的前提下,才会考虑我是喜欢跟朋友一起住,还是不喜欢有人打搅地选择独居。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会不会在生活压力更小的二、三线城市,或者说新一线城市,选择独居的人会更多?因为他们更有可能承担得起独居的成本。

风笑天:虽然在考虑客观经济条件时,年轻人在非一线城市更有可能负担得起独居的费用,但他们的主观观念会和一线城市的独居青年很不一样。应该说影响青年是否选择独居,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一个社会的文化、一个阶层的文化。

美国单身社会,是在美国个体主义文化下催生的现象。同样年龄阶段的青年,在北京、上海,他们中喜欢独居的人可能多一点,晚上加班,喝点咖啡、听听音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在二、三线城市,他们可能会觉得一个人很孤独,更喜欢和闺蜜、哥们儿住一起,即使有条件也宁愿合租。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文化不一样,人们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要避免拿着北京、上海小资白领阶层的现象去概括中国。

=====================$$$=========$$$=========$$$=====================

三联生活周刊:独居会对他们的婚恋情况造成影响吗?

风笑天:不要以为独居的人就更难找对象,一定会晚婚,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真正影响的还是文化因素。

三联生活周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选择是否独居上会不会有不同?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张录法教授主持的一份针对“空巢青年”的调查报告中看到,“非独生子女更容易成为‘空巢青年’”。这和我们通常以为的独生子女更有可能会独居很不一样。

风笑天:不要根据常识主观推断独生子女更有可能选择独居。按照常识推断的结果,往往是错的。我们曾经做过独生子女相关的研究。人们一般认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和人打交道,没有什么好朋友,而研究结果恰恰相反,他们的交际能力实际比同龄非独生子女更强。因为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必须和外面的小朋友打交道,从小被逼着锻炼了与外人互动的能力。

你提到的这份报告我没有看过,如果情况的确如此,我认为可能是由于这样一些原因造成的:第一,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和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要大于非独生子女,所以独居的情况相对就少;第二,目前成年独生子女更多地来自于城市,成年多子女则更多来自农村地区,并且基本上是非独生子女通过上大学等途径进入城市工作。所以这种比较得出的实际上是农村背景和城市背景青年的差别,得出这个结论也不奇怪。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表示,独居与精神健康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因此“无法支撑独居青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然而最近一名独居女子被反锁在卫生间里30个小时的新闻,让大家意识到独居青年确实在生活中面临一些特别的挑战。

风笑天:所有的现象都可以找到个案,但个案并不代表这种情况很普遍。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现象发生的普遍性有多大。特别不能因为特定的个案,认为独居青年是一个弱势群体。更不能默认这是个社会问题,需要社会来解决。

国内见到的往往是对所谓“空巢青年”的研究,但实际上,真正做独居青年原始调查的团队少之又少。很多人用的都是现有的统计资料,在别人的调查里对数据进行重新定义、再分析。究竟是一人一套房算空巢,还是合租一套房也算空巢,界定不同,导致的结果不一样。我觉得所谓“空巢青年”这个群体不是没有,但不是很普遍。

三联生活周刊:但在长租公寓爆雷事件里,的确很多都是年轻人受到波及。

风笑天:公寓是一种物业管理,租房住宅管理体制出现问题,并不针对你是年轻人还是年纪大的人。你觉得公寓不好,可以不租。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是否同意,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确实会让独居变得更加容易?

风笑天:这是可能的。但这里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青年主观上都愿意一个人住吗?会有多大比例的青年希望独居?第二,社会有哪些因素促成或者阻碍青年独居生活?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国内针对这方面的研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