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不是躺平就是奋斗?不存在的!

年轻的婆婆 生活 2021-05-09 15:24:39 624 0

文  傅青


“摸鱼”混日子也好,天天“打鸡血”也好,不过是在慌乱中跟紧时代的脚步而已,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躺平和奋斗两种姿势。


插画/Jessie Lin


美国人类学博士薇妮斯蒂·马丁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世界就像一个剧场,当前排观众站起来的时候,后排观众也不得不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观众都只能站着看完整场表演。


社会恰似一台巨大的机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好像并不是靠情感和沟通来完成,更像一个个互相咬合的齿轮。关于“内卷”,人们撕裂成不同的阵营,一群人会称呼另一群人为“奋斗逼”,指责他们的姿态不够好看,唾弃他们因为自身焦虑而引发无效的内卷行为。


当人人皆内卷、在流沙上想挣扎着活下去却越陷越深的时候,就容易下意识地迁怒周围的人,觉得其他人的挣扎害得自己越陷越深。


其实,“摸鱼”混日子也好,天天“打鸡血”也好,不过是在慌乱中跟紧时代的脚步而已,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躺平和奋斗两种姿势。


播客“随机波动”主理人之一张之琪很不喜欢“奋斗逼”这个词,她觉得,个体之间还是要尽量避免互撕。


张之琪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之后选择回北京生活,做内容生产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工作。聊到自己的工作,她觉得日常工作像颗粒一样弥散在她的生活里,有时候已经超越了“996”,变成“7×24”,她却觉得越来越自在了。



张之琪(左)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之后选择回北京生活,做内容生产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工作,目前她是“随机波动”的主理人之一。图为张之琪及其团队。(图/由被访者提供)


要允许带着一定情绪工作


张之琪曾在播客节目中提到,自己从小就比较情绪化,“小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大哭一场,哭上一整天,哭到牙龈都痛”。随着年纪的增长,她会反思并埋怨自己,“能不能稍微有点韧性啊,不要每次都感觉自己快要折了”。


在采访“内外”品牌创始人刘小璐时,张之琪问管理一个绝大多数员工为女性的团队有什么不同,刘小璐回答:“我们的团队是可以在公司哭的,当需要表达情绪或者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流泪是一种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要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情绪应对,但情绪也是‘问题’,也需要解决。”张之琪和随机波动的另两名主理人傅适野、冷建国会定期找彼此哭一哭或者打打鸡血,这可以帮助她们把彼此从最脆弱的点拉回来,获得安慰和力量。她们称之为“情绪团建”,在那一刻,她们共享脆弱。


“有时候大家觉得哭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会妨碍真正问题的解决。但很多时候,哭的过程可以表达自己,释放情绪,这是一种健康的表达。要允许大家带着一定的情绪工作,交流彼此的情绪,并且合理释放它。”张之琪说。


可大部分的职场环境不允许大家释放情绪。因为大家觉得在工作场合带着情绪是非常不专业的事,而且,情绪化容易成为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印象。其实很多男性也有情绪,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又或者,他们在“阳刚之气”的要求下努力压抑和掩藏自己的情绪。



2021年4月15日,上海,网红健身游戏减压馆,游客通过在特殊位置的跳跃来实现错觉悬浮照。(图/ 视觉中国)


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


在机构媒体工作的时候,节奏非常快,需要张之琪时刻追逐热点,向外输出内容。张之琪经常做梦都是在写稿子,即使不写稿的时候,脑子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与稿件相关的问题。时间久了,她感觉整个人都被掏空了,表达欲也逐渐丧失。


考虑再三之后,张之琪选择辞职,出来做播客节目。现在做随机波动,虽然有时候一周更新一期,但经常需要跟嘉宾沟通、跟合伙人沟通,也一样要想选题,工作依然弥散在生活里,但她却更能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意义。她觉得,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有比较大的自由和选择权,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张之琪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兼容度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按照同样的目标、同样的进度生活。肯定有很多人过着一种差异化的生活,只是我们不太容易看到他们,或者我们不太能意识到这种可能性,而是都在向所谓标准看齐。


学者项飙在谈及“内卷”一词时,指出社会竞争激烈的原因:一是因为目标和评价体系的高度单一;二是退出机制的缺乏,社会对失败的包容度太低。


因为没有兜底,人们时刻惴惴不安,害怕后退,害怕被时代落下,害怕所谓阶层板结,仿佛一生都得绷着一根弦,后退就可能坠入深渊。


虽然在大环境里个人能做的选择有限,但我们也不一定要时刻跟周围的人比较。很多人喜欢谈“赢在起跑线上”,但事实上,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赛道上起跑。每个人都有一条赛道,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很重要。


虽然在寻找自己的赛道的过程中,还是免不了与他人竞争,但竞争的目的未必一定是要赢,而是要在竞争中发现自己更喜欢做什么、更擅长做什么,以及做不了什么。在某种程度上,竞争不是为了战胜别人,而是为了更了解自己。在竞争中获得的自我认知,是内卷的退出机制。


给生活留条缝隙


意大利学者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曾精准描述过贵族气质,即那种欲望被满足后淡淡的疲惫感。无论中西方,贵族之所以贵,就在于他们从来不必用力。当被问到是否也会追求“effortless(毫不费力)感”时,张之琪表示,她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状态。


张之琪很多做播客的朋友,都在追求一种在话题和观点上信手拈来的感觉,认为这样是好听的,更能显示主播在智识上的优越性。但随机波动一直以来以“军备竞赛”著称,她们会告诉大家,团队正在努力准备,甚至会把准备的过程发出来给大家看。


张之琪认为,在内容行业,背后下的功夫会反映在内容质量上,没有做功课的随意闲聊和做了大量准备聊出来的东西,效果完全不一样。张之琪说,自己以前在不成熟的阶段,会羡慕别人展示的effortless的状态;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她觉得努力就是努力,努力是一件好事,努力应该被看到和承认,没有必要假装不努力。


作为内容生产者,张之琪也会产生周期性疲惫,但她允许自己可以稍微“丧”一点,不想让自己随时随地都是拉满弓的状态。她会让自己有一个可以偶尔退后的、稍微落后一点点也没有关系的借口,就好像一种心理预防机制。


工作之外,张之琪会留出时间去享受生活。她和男朋友养了两只猫,他们会给猫拴上牵引绳,带它们出去玩。张之琪喜欢做饭,会通过视频学习不同地区的美食。此外,张之琪还跟姐妹们一起追星,看到偶像的“营业”照片和视频,一起尖叫。


在张之琪眼里,追星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情感模式。在亲密关系跟房子、车子、钞票高度捆绑的当下,谈恋爱、结婚、生小孩不免让人压力巨大;但不跟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过一种原子化的生活,似乎也不是解决方案,而追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可能,让当代人——尤其是女性——在一种想象性的亲密关系中获得快乐和情感上的寄托。


今年张之琪30岁了,她在微博上说:“30岁比想象中的还要好,有热情,有愤怒,有创造力,还有朋友。”


聊到年龄,张之琪说自己前几年确实有过年龄焦虑,但当她回顾过去,她发现了真相:那时候有很多因素跟年龄问题混杂在一起,让她误以为自己因为年龄而焦虑。那时候焦虑的诱因更多是在职场没有上升空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不知道未来究竟要做什么。


今天人们经常把年轻看成一项宝贵的资源,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到了35岁就会被淘汰的新闻,让人们更有紧迫感。其实,在很多行业里,30岁是刚刚入门的年纪。张之琪欣赏的很多媒体人,他们的黄金时代是五六十岁,30岁他们刚刚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那么长,30岁仅仅是个开始。


真正能帮助我们“反卷”的,是避免把自己异化为工具;是健康地表达情绪,与伙伴共享脆弱时刻;是挖掘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东西,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给生活留一丝缝隙,毕竟,有缝隙就有选择,而有选择就意味着更多可能性。正如加缪所言:“我生活在窘迫之中,但也生活在某种快乐之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