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正文

佛媛、病媛、支教媛:被污名化的女性

小可爱 娱乐 2022-04-11 12:13:40 375 0
一夜之间,互联网“媛”字浓度超标了。
继佛媛、病媛、饭媛之后,“支教媛”也成为被围猎的对象。B站上,多位支教女教师都被扣上了“支教媛”的帽子——支教还是作秀?真公益还是玩流量?
如果点开这些支教女生的视频,我们会发现,她们的支教经历并无明显的“破绽”,相反,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在格外真诚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她们可能仅仅是因为拍视频的时候化了妆,或者是选择性地分享了支教地区的美好一面,就被冠上了“支教媛”的罪名。
然而,互联网对各类衍生“名媛”的定义却语焉不详,没有人知道这个字背后的罪状具体是什么——捞女?带货?还是赚流量?就连打卡摆拍,都可能被划入衍生“媛”大家族。
被指作秀的“支教媛”。/视频截图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和之前的“鉴婊”“鉴茶”一样,“有罪推论”“幽灵证据”才是这场“空口鉴媛”的核心逻辑。
佛媛、病媛、支教媛,
万物皆可“媛”
距上一次“媛”字出圈,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的时间。
去年10月,“拼多多名媛”被某自媒体曝光,一时间,“名媛”一词成了众人揶揄的对象——“共享经济十级学者”“互联网人间富贵花”“爱拼才会赢”,“名媛”的内涵一落千丈。
因为对拼单经济、互联网人设打造的聪明利用,普通人也有了跻身上流社会的机会——这让大众感到错愕,因为在此之前,“名媛”与“凡夫俗子”并无交集,泾渭分明。

美好的上流生活景象都可能来自于摆拍、修图、拼单。/《三十而已》剧照
在这次事件发酵过后,“媛”字风评急转直下,原来那些美好的上流生活景象都可能来自于摆拍、修图、拼单,并暗藏自我营销的骗局。
直到最近,“佛媛”一词走红,“媛”字衍生家族才得以再次壮大。
先说最先被嘲讽的“佛媛”。大家认为,“佛”与“媛”字水火不容,礼佛本应是静心戒欲、脱离世俗,但在社交平台上,礼佛却成了一种可供表演的风潮——抄经、焚香、品茗,表面不食烟火,实则物欲横流。
“佛媛”更大的罪名是:带货。几十元的串珠、平安锁,经过她们的包装,身价翻倍。
然而,真正靠“佛媛”人设赚钱的没有几个,带货卖串珠的仅为少数。大部分人不过是在寺庙留下倩影,甚至只是在家里抄抄经,就被揪出来,成为千夫所指的“佛媛”。

再说随后被媒体曝光的“病媛”,因为在生病期间晒出精致妆容,向粉丝介绍面膜、疤痕贴等修复产品,所以这些女生被认为是“没病装病”的“售货媛”,为了流量不择手段。
但这次报道反转得很快,多位“病媛”在被媒体曝光后立刻出来发声维权,她们拿出病历本、手术证明,向大家澄清,她们真的只是为自己打气,顺便与大家分享术后恢复经验,所谓的“带货”也是无稽之谈,因为她们甚至没有露出产品品牌。
另外一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支教媛”,是一个自称支教10年的海归高材生。
使用无人机拍摄视频、出镜带妆、笑容甜美,都成了女生“作秀”的证据。比起关心她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多大改变,大家显然对她高调的人设、精修的视频更感兴趣,因为这些光鲜亮丽的外表激发了大家对“公益造假”的PTSD。

出镜带妆、笑容甜美,都成了女生“作秀”的证据。/视频截屏
然而,直播带货、摆拍作秀一直都存在,为何“媛”字中枪,沦落至此?
这就要说回“名媛”在消费社会必然经历的“世俗化”过程。
民国时期,名媛的先决条件是“出身名门”,祖上不是举人进士,也得是没落贵族。但出身阶层还不够,她们还得“博学多才”,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得会英文、懂诗词。
在这种情况下,称得上是“名媛”的人凤毛麟角,对普罗大众而言,“名媛”可望而不可即,是大家想象上流社会的一个微小窗口。

名媛的先决条件是“出身名门”。/《人间四月天》剧照
但到了如今的消费社会,“血统出身”不再是头等大事,因为符号化的商品可以迅速标识一个人的身份,普通人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奋斗购买昂贵的商品,抑或是操纵、摆布符号,获得成为“名媛”的权利。
比如,“名媛风”成了一种时尚潮流,从裙子到首饰,每个人都可以借消费复制名媛、成为名媛。
在“名媛”向下沉市场扩散的过程中,“媛”字原意里的“美好姿态”成了“装腔作势”,但何谓装腔,何谓作势?定义不明。现实是,那些与真实情况不符的,都有可能被“媛”化。
也许,上一秒你在图书馆打卡拍照,下一秒可能就成“学术媛”了。

从裙子到首饰,每个人都可以借消费复制名媛、成为名媛。/《小时代》剧照
“鉴媛”风暴,
互联网新时代“猎巫”运动
如何“鉴媛”?小红书上,一位男博主向粉丝分享自己的观察,他强调假名媛与真正名媛的差距在于,前者出身弄堂乡窝,胸无点墨,后者来自世家名门,才貌双全。
紧接着,他确信地指出,有些佛媛就是“外围女”,想要靠姿色“上位”,人品庸俗不堪。
但到了视频的结尾,博主又称,“快把你们这些玻尿酸妖怪收进去”,直击“伪名媛”在外貌上的弄虚作假。
纵观这几条模糊的标准,我们恐怕很难为互联网意义上的各类衍生“媛”做一个画像。

一位男博主向粉丝分享自己的观察,他强调假名媛出身弄堂乡窝,胸无点墨。/《华丽转身》剧照
如果说“舞文弄墨”“高调炫富”就是“媛”,那么互联网上恐怕没有几个人能自证清白;如果说“打玻尿酸”属于令人不适的“媛”式行为,那么真正出身上流社会的名媛恐怕也会因此变为打假对象。
捕风捉影、道听途说,正是广泛存在于历史中的“猎巫”运动的特点。
大量被指控为“女巫”的人并非真正的巫师,她们可能只是因为不婚不育,深居简出,就成为不道德、不洁净的邪恶之人;她们可能贫穷,可能富有,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懒惰”,如果是后者,就是“贪婪”的化身。
总之,如果一个女人与周围“格格不入”,大家就能找到她是“女巫”的证据。
“猎巫”的背后,不仅是打击“异端”、清理“异己”的心理需求,还有群体性的道德恐慌、价值危机。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更倾向于依靠感觉去评判一个人的言行是否对传统社群造成了伤害。
放在今天,“鉴媛”风暴的背后,也折射出相似的集体焦虑。谁是好女孩,谁是坏女孩?先看看她是不是某类“媛”。
去年,王思聪在微博爆料“天王嫂”培训班,指出很多嫁给富豪的“名媛”都参加过统一培训,她们野心勃勃、目标明确,想通过婚姻改变命运。
这件事在富豪圈和普通人中间都激起了千层波澜,尽管背后的原因并不相同。

对于上流社会的家庭来说,娶到这样半路出家的“伪名媛”,意味着女方可能只是因为金钱投怀送抱,而非真心;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些极少数的“名媛”虽与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解释了人们在婚恋中的无力感。
因为这一小群人符合全社会对“拜金女”的刻板印象——“爱慕虚荣”、渴望“不劳而获”。很多人相信,在婚恋异常艰难的当下,“拜金”“虚荣”女的存在,正是导致他们单身的原因,因此,他们咬牙切齿,深恶痛绝。
然而,这些被简化为“伪名媛”的人又有多少呢?
社会学家沈奕斐指出,所谓“污名化”,就是将一个小众群体中的个别特征无限放大,然后强化这种“负面特征”,再将其扩散到一个更大的群体里。

污名化三部曲。/视频截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