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娱乐正文

儿童网红,一个成人消费的荒谬童话

huazhu 娱乐 2020-09-14 15:26:19 814 0

文/颖宝



我就问一句:你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万人围观吗?


“大家好呀,今天妈妈做了肥肥的炸鸡,我要开始吃啦!”


韩国女孩权律二坐在镜头前,伸出胖胖的手指点了点太阳穴,熟练地与观众打招呼。


“你们的小律二,又上线啦!”


2016年,年仅3岁的她因一段剪刘海的视频在全网走红,收获4500万的阅读量。视频中,她顶着被剪到一半的刘海、眨着大眼睛、歪头问“怎么办”的一幕,笼络大量妈妈粉,成为全球通吃的“表情包、社交头像常客”。


如今,权律二仍活跃在网络世界中,并已收获258万Instagram粉丝、123万微博粉丝,更创下入驻微博4小时就涨粉30万的成绩。


“每个人都想要权律二这样的女儿。”每条动态推送下,都有网友嗷嗷叫着“又骗我生孩子”。


但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开始,“流量变现”成为每一个网红的命运,权律二也逃不过——年仅7岁的她,已是一名ASMR吃播博主。


ASMR是英文“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缩写,简单阐述就是“颅内高潮”;ASMR吃播,即通过录制咀嚼、吞咽等声音,制作成治愈的、有助眠效果的白噪音。


权律二需要做的,就是面对摄像机吃炸鸡、蛋糕或糖果;咀嚼时需要靠近麦克风,以便提高收音效果;每咽下一口食物后,都用气声说“好好吃呀”“食物表面的糖粉口感很棒”,并全程附带可爱的表情和动作。




虽然律二的吃相很可爱、看她吃饭是一种享受,但是神情、动作都不符合正常状态。她真的吃得开心吗?吃这几块炸鸡反复NG了多少次呢?


慢慢地,网友们的态度从享受变为质疑:


“小律二的表情,咋变得这么油腻了?”


“每天被这么多人围观吃饭,她是真心自愿的吗?”




觉得律二变化巨大的人,不在少数。 /微博、知乎截图


风水轮流转:


小孩当网红,把大人的钱一顿猛赚


24岁的大菲在聊微信时,会每隔几句话就插入一个可爱小孩的表情包,“一是为塑造保持童真的人设,二是为满足与生俱来的母爱”。


年轻人自发传播“可爱小孩”相关图文的原因大多如此,正如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所言,Beauty(美女)、Beast(动物)和Baby(婴儿)符合人类关注自身生命的天性,最容易赢得消费者的注意和喜欢,这一理论被称为“广告3B原则”。


天然存在的“母爱流量”,催生出儿童网红产业。


福布斯公布的《2019年YouTuber收入排行榜》中,第一名和第三名尤其引人关注。



YouTuber收入前10名,儿童网红占了两席,这可是总榜,不是分类榜啊!儿童网红的市场潜力有多大,一望便知。/福布斯


他们分别是美国男孩Ryan和俄罗斯女孩 Anastasia——


前者今年9岁,去年年收入高达2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主要录制“玩具开箱测评”视频。除了发展博主事业,他还与网红经济公司合作推出Ryan's World品牌,名下拥有超100种玩具、服饰等产品;



其实Ryan玩的玩具和做的小实验,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但他与家人融洽的互动方式、在镜头面前呈现的可爱与顽皮,让人看得很开心。


后者今年6岁,去年年收入为1800万美元(约合1.2亿元)。2岁就“出道”的她,被称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创意人士之一”,所发布的视频以“与爸爸玩耍的日常”为主,目前已获得600亿次的全网总观看量。



Anastasia的视频中,有很多五毛钱特效,乍看简陋,继续看下去却让人忍不住爆笑。


儿童网红产业的小脑袋,已经露出水面,并向市场证明自己强大的变现能力。


面对流量红利,难免有人扛不住诱惑,逐渐淡忘“记录孩子日常”的初心,并有意将自家孩子打扮成大众喜爱的或有话题度的模样。


日渐“油腻”的权律二是其中之一,和她类似的,还有同样来自韩国的女孩李宝蓝。


去年,一则关于“6岁网红购入价值95亿韩元5层豪宅”的新闻引起轰动。


这位小网红,就是通过拍摄家庭日常和分享玩具体验的视频,在YouTube上获得超3千万粉丝、月入近4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3千万元)的李宝蓝。


曾有粉丝表示,她每天睡前必看宝蓝妹妹的视频,即使某天没更新,也会翻看往期的内容,“肉嘟嘟的、眼神干净的小孩,本身就是一种治愈的存在。光是看她们吃饭睡觉,我就感到很解压”。



据了解,宝蓝的工作强度是一周拍摄5次,这对于一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来说,压力太大了。


然而,为了保持热度和内容创新度,她的视频里开始出现一些令人略感不妥的内容——


从父亲钱包里偷钱、假装怀孕,甚至坐到了主驾驶位,开车上马路。


“这些桥段有没有剧本?是谁在训练李宝蓝?”抱着这些忧虑,韩国网民向国际公益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求助。后者经过调查后,将李宝蓝父母告上法庭。


理由无他,李宝蓝的成长环境已不再健康,“将孩子置于可能让他们遭受精神损害的处境,并向公众散布这些内容、从中获得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会给未成年观众造成负面影响”。


事件以李宝蓝父母被判学习预防虐待儿童的咨询课程、公开道歉结束,但这名小女孩的网红故事,仍在延续。


搭乘短视频直播行业飞速发展的便车,儿童网红已然成为新起的互联网景观。 


从另一个角度看,月入千万、购入豪宅的他们,也是“挣钱大军”中强有力的一员。


诸如“儿童过早面对黑白难辨的网络舆论,心理成长是否会受到影响”“背后引导或帮助孩子走上网红路的监护人们,是否涉嫌虐童”等引人争论的议题,自儿童网红产业出现的那一天起,就未曾停息。




这么大的章鱼,竖起来感觉跟小女孩差不多高了,还有密集且力道强劲的吸盘。让观众无比揪心,担心她们被噎着,甚至窒息。然而,是谁正举着摄像机,拍下这一切呢?


儿童当网红,


是自愿,还是不知道有别的选择


“如果小孩们不是几百万、几千万地挣,你至于眼红到去反对他们吗?”


公众不会就观点一致的问题进行讨论。儿童网红的存在合理性,之所以引起舆论声浪,是因为正反双方已争得面红耳赤。


甚至有“支持儿童网红者”认为,反对者只是嫉妒孩子们赚得比自己多,“嫉妒心在所谓的不平等现象中暴露得最为突出”。


诚然,我们都羡慕富豪级别的人生,但因为自己得不到,就对此进行抨击?这么幼稚的人也不多见了。




我们反对儿童网红,难道是因为嫉妒吗?是真的很担心这些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


支持者的另一种观点,站在人格独立的角度。


他们认为,儿童心理成熟程度不与年龄挂钩,而是受成长环境影响,我们无法对“几岁应该做什么事情”下结论,如“10岁应该学会打篮球”“15岁不应该谈恋爱”等,我们没资格评价儿童网红“年纪太小不适合做这种工作”。


因此,儿童需要父母养育,但也有自养能力,能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与其心疼他们,不如多点帮助身在贫困地区、想赚钱也赚不到的儿童。


帮助贫困儿童,这个观点我认同,但儿童在没有监护人引导的情况下,能自主培养正确的分辨能力吗?显然是不能的。



早前引发争议的“3岁70斤女孩”佩琪,被父母天天喂高热量食品、灌输“炸鸡健康又营养”的观念,。她当然是百分百相信的,因为对方是她最亲近的人,而且她也没有别的渠道验证行为的真实性。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童年”一词诞生于无法自主接受、消化信息的儿童,与成年人之间出现了文化鸿沟。


儿童天真烂漫、眼睛流露着澄澈的光,因为他们所接受的信息,经过了监护人的筛选,相对无害。而互联网的信息质量、类别是不可控的,过早把孩子推入这个大染缸,相当于强迫他们独立面对社会上纷乱甚至污秽的事物。


“假笑男孩”Gavin因一张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图走红后,几乎一年365日都在拍杂志封面、上综艺、拍广告节目、代言品牌、拍Vlog等,在全球各地之间来回赶通告。


“成名,就是大家都想与你合影。”10岁的Gavin并不介意过这种奔波操劳的生活。


他学会了当站在舞台上、镜头扫过、任意陌生人请求合照的时候,都随时露出经典的“咧嘴假笑”;当人群散去、当闪光灯熄灭,他便瞬间收回笑容,面无表情的模样像一个木偶。



我很开心,我装的。


他是自愿变成“木偶”的吗?或许是的,没有人强行撬开他的嘴角、命令他笑;


他知道除了变成“木偶”,人生还有其他选择吗?或许不知道,因为他只从监护人那里获知,这唯一一条道路——


在他了解到更多生活方式前,无法判断当下生活是对还是错。


Gavin的母亲也曾担忧,巨大的关注度对来说,可能是一件坏事,“大人的决定让Gavin进入了这个看似虚拟的现实,不知若干年后他是否会后悔自己年少成名”。


其次,“没有人能规定几岁该干什么”这句话,仅为打破传统文化附带的刻板印象,比如“30岁不一定要结婚”“40岁不一定要有房有车”,但没有人会说:


“10岁了,你该被千万人围观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Gavin不知所措,但很快他就找到万能的应对方式——笑。这是大人们最喜欢看到的模样。


“这是一个小孩急于变成大人的世界”


长时间暴露在聚光灯下,儿童网红的言行,不可避免地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特点,散发着早熟的气息。


看着同龄人在网上备受追捧,电脑屏幕前的孩子们,心里也痒痒的——


“只要模仿大人的行为,就能火起来吗?”



“只要跟她一样,用大人的语气念广告语,就能赚很多很多钱,多到再也不用上学吗?”


当儿童开始向往成人世界,并试图接触各种负面信息,如性、暴力、战争等,他们的童真便会慢慢被吞噬,提前进入《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的人生第二阶段:“可塑性与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


童年消逝对儿童造成的影响,除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不稳定,最重要的是会冲淡羞耻感。


去年,央视曝光了大量“未成年小妈妈”视频。


视频中,众多13、14岁未成年妈妈每天晒怀孕日常;视频配文还格外“励志”,诸如“XX岁当妈,但我不后悔”“我已经学会了负责任”“我是全村年纪最小的妈妈”等,层出不穷。




“14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等视频,都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央视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击碎三观的内容,大多获得上百万的粉丝点赞。


女性怀孕,固然是美好的事情。但这些儿童甚至未满14岁、身体还未发育健全,就唠叨着“因为爱情”与人发生性关系,或许也分辨不出在这过程中,自己是否曾遭受性侵;身体被伤害后,她们还欣喜地在镜头前撩起衣服、炫耀巨大的肚子,这就是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羞耻感缺失的表现。


今天这群“未成年妈妈”以伤害自己为骄傲,明天她们会伤害其他人吗?一切未知。


诚然,儿童网红产业正一步步走上歪路,连带的负面影响也已波及到屏幕前、屏幕以外的孩子。 



早前,日本一名叫中村逞珂的小男孩,因为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在网上发表鼓励其他小孩“大胆拒绝上学”的言论火了。“不想成为写作业机器人”“不去上学并非不幸”等话,从他嘴里说出来的那一刻,又将影响多少同龄人?背后又是什么人,把他打造成“少年革命家”形象、制造话题热度?


如果说孩子是无知的,那他们的监护人、平台管理者、支持儿童网红产业的人,难道也是无辜的吗?


当然不是,但他们已被金钱与“明星光环”的蒙蔽双眼。至于孩子价值观逐步扭曲的现象,他们自然是选择视而不见了。


儿童网红产业,实际上是一场供成年人消费的荒谬童话,说小了是监护人与平台的错,说大了是社会的错。


孩子如此卖力演出,只不过是有人指导、有人围观、有人消费。


镜头以外的监护人,引导儿童制造话题、讨好更多有孩子的家庭。变现得来的钱,全进了他们的口袋。


至于产生的“后遗症”,如导致儿童三观扭曲、情绪大变、羞耻感冲淡等,却不是由他们承担。


在“儿童经济是合理存在”的人眼里,儿童永远都是没有生命、只有利益的“工具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