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正文

我们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的独立成为可能

年轻的婆婆 生活 2021-05-09 15:12:53 585 0

“人们认为独居者担心独自面对疾病和死亡,但实际上结不结婚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寻找伴侣不足以解决孤独感,而孤独感是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我不是在倡导独居,但我想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独居?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家庭、社区、城市和个人生活意味着什么?”说出此言的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今年51岁,已婚,有两个孩子。

他还记得1995年7月12日的那个芝加哥清晨,人们本以为会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夏日。但随着太阳的升高,酷暑临城,之后的五天里,芝加哥的气温急剧升高,最终热浪导致700多名市民中暑而亡,后来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芝加哥热浪”,被认为是目前美国历史上该地区最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

那时的克里南伯格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念研究生,住在研究生院的单人宿舍里。他写的第一本书,就是研究“芝加哥热浪”。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他发现在这场自然灾难中,很多中暑去世的人都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芝加哥。于是他又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美国独居现象的兴起,尤其是独自一人生活在城市里的老年人。

按照当时学界发表的研究数据,四分之一的美国人没有亲密的朋友或知己,也没有可以经常交谈的人,人们愈发孤独,一切研究都在表明:独自生活的兴起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脆弱。

克里南伯格对这样的结论很担忧,于是在《热浪》出版并获得了七项文学和学术奖项后,他的下一个项目,就打算研究美国人的独居生活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隔阂问题,并得到了相关基金会的支持。

他采用定性的方法论,走遍美国,采访了300多名独居的人,有没有伴侣的单身者,也有想脱离父母独自生活的年轻人,还有离婚的人,以及想摆脱子女束缚的老年人。他将他们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又和同事一起分析了最可靠的美国社会模式调查数据《综合社会调查》。

结果让他意外:这些独居者的故事里,大多充满着自由的空气,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生活,沉迷于自己的爱好和成长,没有牺牲,也没有附加条件,因而更自由地追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的“个体崇拜”。

实际上在调查中他发现,与已婚者相比,独居的人更愿意与朋友和邻居往来,更愿意前往公共空间与陌生人交流,甚至更愿意报名参与社会志愿活动,这些结果都证明,很多传统观念是错误的,独居者与孤独、自私、冷漠等刻板印象大相径庭。克里南伯格再进一步,认为自己观察到的依然是冰山一角,并以此断言,独居已经不再是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现象,乃至一场社会变革。

2013年,他撰写的《单身社会》出版,大获成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美国《时代》周刊把“独居”列为“正在改变我们的社会思潮”中的第一位。克里南伯格的调查数据证明,单身和独居的生活不再是社会怪象,而是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必然产物;他头一次将独居和单身作为一种相当正面的生活方式,乃至一种崭新的家庭组成形式,这一研究方向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也因此,《单身社会》在随后的多年中成为一部社会学“圣经”,所有研究单身社会和独居青年的研究文章或书籍,都会引用这本书的数据以及研究结果。

本刊借此次封面专题的机会,对克里南伯格进行了一次线上专访,和他聊了聊《单身社会》这本书写完后的8年来社会的变化,中国与美国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他眼中的独居一代、单身社会,和将来的可能性。

我们能轻松地过着独居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成就

三联生活周刊:自2013年写成《单身社会》那本书到现在已经8年了,这8年里单身社会、独居现象有什么新变化?

克里南伯格:8年来,在大部分社会里,独居人群的比例在不断升高。这并不出人意料,因为女性地位提高、城市化、长寿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等推动人们独居的主要条件并没有中断。独居现象依然被视为发达国家和开放社会的标志之一,因为这需要财富、社会保障和文化宽容。正如很多社会学家说的那样,我们能轻松地过单身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项社会成就。

有什么新出现的因素会阻碍人们独居呢?大概是经济衰退,这会让人们独居的成本变高,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也会降低社会保障制度总体预算。去年一年大家都不好过,但在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迹象表明独居率减少了。找室友合租固然更省钱,但人们更想独居。

三联生活周刊:新一代年轻人是否更适应独居?

克里南伯格:是的。首先,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父母都与婴儿同睡,但过去50年来,父母被学者专家们告知,应该与孩子分床睡,婴儿床被发明出来;其次,人们的住宅面积越来越大,卧室数量比居住的人多,这让很多新一代年轻人从小就拥有自己的私人房间,童年经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私密,家庭作业的巨大负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另外,当代家庭是围绕孩子组织生活的,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被精心照顾,他们不会经常与附近的孩子一起玩耍,再加上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普及,这些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很早就习惯了独处。

当然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他们成年后会更适应独居,但他们也可能变得更不善于分享空间和发展亲密关系,过于个人主义。此外,人们也担心社交网络占用了人们太多时间,会让新一代年轻人疏于与他人面对面地交流。但皮尤基金会的研究表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重度用户更加愿意出门与别人见面,并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建立联系,实际上互联网提高了我们的社交能力。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数据表明,独居女性比男性数量多,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适应独自生活?

克里南伯格:女人更能独自生活,不仅因为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另一个原因是,从社会学角度讲,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善于社交,更容易创造和维持一段关系,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这让她们在社会上更活跃,不会被孤立。此外,男性在婚姻中所得到的关怀和支持比女性要多得多。我认为,很多女性在丧夫后不想再婚的原因是,她们曾经在婚姻中做了太多事情。她们清楚,如果再嫁给一个年长的男性,几乎无法避免地需要再次做那些事情。

当然,也不排除男性的社会行为在将来获得进化。我能想到其中一种可能性,就是社交网络的普及使男性更主动地创造和维系社会关系。一旦男性这样做了,也许更年轻一代的男性就会更加适应独居,并且善于社交,我们到时看。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视觉中国供图)

没有什么比和错误的人一起生活更孤独

三联生活周刊:独居生活有什么弊端?

克里南伯格:独居的房租往往比合租贵很多,但人们对独居生活是如此向往,以至于心甘情愿为此放弃其他东西。很多人认为独居比结婚合住花更多的钱,我却不这么认为。绝大多数独居的人被城市的密度和人的密度所吸引,住在城市公寓里,拥有汽车的可能性很小,而结婚合住的家庭往往喜欢郊区独立的大户型住宅。许多人认为曼哈顿是美国最环保的地区,曼哈顿还是美国独居率最高的地区,近一半的家庭是独居家庭。我还没有看到证据表明,在曼哈顿公寓独居的人比住在郊区住宅并拥有两辆汽车的四口之家人均消耗的资源更多。

人们认为独居者担心独自面对疾病和死亡,但实际上结不结婚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寻找伴侣不足以解决孤独感,而孤独感是人类经验的基本组成部分。当时人们在接受我采访时告诉我的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之一是,尽管独居有很多困难,但没有什么比和错误的人生活更孤独、更寂寞了。独自生活可能是逃避这种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但人类又是乐观的物种,即使我们在上一段恋爱关系中受伤,依然会继续寻找合适的人。我仍然相信,大多数人都希望与合适的伴侣一起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长期独居的人是否会越来越难以适应伴侣生活?随着独居者和单身人士的增多,是否会对一夫一妻制产生影响,甚至导致婚姻制度的终结?

克里南伯格:长期独居的人再进入一段关系时需要调整,但没有证据表明,对于一个长时间独居者来说结婚更加困难。另外我也不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组成形式的婚姻会终结。因为在大多数社会,它已经非常根深蒂固,它还会继续影响我们如何规划和制定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数据显示,到40岁时,85%的美国女性已婚,而绝大多数男性也将结婚;到50岁时,美国的结婚率为90%。但在很多国家,结婚率下降是事实,很大原因是身处当代社会的人们发现了有别于结婚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即与伴侣同居或独居。我能预见到的未来,是一种“轮回”:人们独自居住,然后在家中接纳一位伴侣,共同居住,然后分手,再次独居,然后又有了另一位伴侣……如此反复。

三联生活周刊:年轻人推迟组建家庭的同时,事业是否成了当今独居者实现个人价值的最主要方式?

克里南伯格:是的,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很少,个人社会保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事业以及个人收入。市场经济社会让个人承受了太大的生活压力,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将精力投入在事业上要比投入在一段浪漫关系上更值得。对于有事业抱负的人来说,20多岁到30岁出头正好是专注事业的时候,那些没有结婚生子的年轻人可以根据工作变动移居,家里没有晚饭等着,可以灵活变化工作时间,他们在财务上也往往更有弹性,因为没有其他人依靠他们的收入。同时,就像朋友正在取代配偶一样,工作场所及其相关生活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家庭生活,公司会提供托儿服务、洗衣服务、健身房,并为员工提供内置的社交环境。

促进集体社会保障,就会解放个人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经在写《单身社会》时专门去了瑞典考察,用瑞典单身公寓和集体住宅作为独居生活的理想模型,这会是将来住房的主要形式吗?

克里南伯格:我通过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相互依存使我们的独立成为可能。当人们投资公共领域并促进集体的社会保障时,就会解放个人,个人会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生活。在拥有充实集体生活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的地方,独居更加容易。过去几十年里,瑞典的国家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和家庭护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它保证了城市的质量,并允许人们在不依靠家庭的情况下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

此外,瑞典人提倡的一种文化价值是,父母会把孩子送到日托幼儿园,以备孩子们可以在高中毕业后开始独自生活。当孩子年满18岁,父母就会把一家人住的大房子卖了,换成一个面积较小的房子,以便用剩下的钱为他们的孩子再买一所独立公寓。上世纪30年代,瑞典人就意识到,独居的人希望与周围的人保持联系。瑞典规划师那时就构思了集体住宅,住宅二楼有一个公共自助餐厅,人们可以和邻居们一起吃饭,如果想在房间里吃,也可以下订单,餐厅服务员通过建筑内的空气动力管道将餐食送到房间。而从60年代开始,瑞典实施了一项名为“百万计划”的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他们建造了100万套住房,其中有很多紧凑小户型城市公寓,非常适合瑞典城市中的独居人士。

现在全世界各国的房地产商们确实在研究怎么为独居者建造公寓住宅。很多新的公寓住宅,包含很多辅助设施,比如健身房、图书馆、电影院、酒廊、雪茄吧,不仅吸引独居的人,也吸引一些情侣前来居住,他们愿意放弃一些私人居住空间,以获得更多社交和生活方式。当然,不仅仅是年轻人,对于老年人,这样的住宅同样拥有吸引力,这也是我在瑞典看到的情景。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印度和巴西是独居率增长最快的三个国家,为什么?

克里南伯格: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些国家的工薪阶层还有大量的人是第一次能够支付得起自己一个人住,以及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还可以再提高。一旦他们获得了独立,他们就不再被迫合租,而是主动选择独居。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我们还处于独居社会的早期阶段,那么独居会是当下年轻人短暂的人生阶段,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我现在依然相信我们还处于独居社会的早期阶段。能够吸引全世界那么多人想要独居,是因为独居符合我们所追求的当今社会最神圣的现代价值观——自由,其中还包括对自己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对孤独的追求,以及以我们自己的名义进行社交的权利。但我不认为独居是一种永久持续的人生状态。很少有人想永远独居,这不是人生目标,我认为它是一种人们开启和结束一段关系前后的可靠选择。但问题是,国家和社会怎么去适应这种现象。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发展社会和居住层面的系统性支持?对独居者的污名化是否还会持续?男性是否应该学着更加善于社交?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可以研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去研究它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