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三个国家,三种风格

小可爱 资讯 2022-05-30 15:04:51 367 0

2019年7月8日,日本东京。东京国家博物馆“三国:故事的背后”主题展上,一名参观者正在观摩来自NHK电视台的木偶剧《三国演义》使用的模型。(图/Alamy)


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名士许劭对曹操的一句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大笑。

此事很见曹操的性格。


历史上,曹操不失为一个英雄,还是个不修边幅的英雄。他爱读书,所谓“手不舍书”,而且会写诗,“登高必赋”,但不是迂腐的读书人。


他很节俭,不好华丽,后宫不穿锦绣衣服,帷帐屏风坏了就贴个补丁。


他私下里又很是不羁,穿戴随意,说话没轻没重。


聊天“嗨起来”了一头扎进杯盘里,脑门儿沾上菜——这种表现也是有的。


但另一方面,曹操不是个厚道人。史书说他持法严峻,老朋友都不放过,而且记仇。《三国志》及注解里,既称赞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说他酷虐变诈。


黄仁宇先生则认为,曹操是个马基雅维利作风十足的现实主义者——大概不错。连带他所打造的曹魏,亦体现出他现实的一面。


曹魏,马基雅维利式的现实主义


曹操出身不好。乍看上去,这是国防部长(太尉)的儿子、家底丰厚的富二代,但在他的圈子里,因为祖父曹腾的宦官身份,他又处在鄙视链的底层。


陈寅恪先生说,东汉中晚,统治阶级便是内廷之阉宦与外廷之士大夫。


东汉末年,宦官与士族不两立,众所周知。


所以后来袁绍与曹操交手前,袁绍麾下陈琳写檄文,要强调曹操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说曹操是“赘阉遗丑”。


这是在强调:曹操是宦官那边的!士大夫们,请归心我们汝南袁氏吧!


曹操早年做过任侠肆意、飞鹰走狗的浪荡少年,在洛阳当官时也曾想成为打击宦官权贵的正直清官——得罪了人,才回故乡躲起来,读书打猎。


后来关东诸侯一起兴兵讨董卓,只有曹操跟孙坚是真过去跟董卓打,别家诸侯各怀鬼胎,曹操也曾愤慨:“竖子不足与谋!”


现在大家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这个说法,最早是袁绍麾下谋士沮授提出来的。


而曹操的口号一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号令诸侯。


这里得说到曹操麾下最重要的人物了。


《三国志》里写曹魏臣子,先写曹操宗族,所谓诸夏侯曹;之后第一位,便是荀彧。


许多人都以为荀彧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但细看会发现,荀彧并不怎么跟曹操上战场。


曹操身边的谋士,荀攸、贾诩、郭嘉等负责日常进言;荀彧常镇守后方,跟曹操通信。


著名的官渡之战,曹操跟袁绍相持,局面困难,曹操写信给荀彧问怎么办,荀彧便开导他,“扼其喉而不得进已经半年了,应该用奇了”,等等。


可以说,曹操前期,是和荀彧联手,重组了东汉朝廷。


曹操迎了汉献帝后,荀彧成了尚书令,之后荀彧又举荐了大批人物给曹操: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荀攸,多与荀彧有关。


荀彧自己的家族便是颍川名士,因了荀彧的缘故,颍川是曹操最关键的后台。后来曹丕登基,很快就给颍川郡发了许多福利,理由是:


官渡之战时,曹操许多其他属地都不听命令了,只有颍川,老弱都帮忙输送粮食。真是大魏的根本啊!


所以曹魏势力前期,实质是曹操麾下诸夏侯曹宗族,与荀彧所代表的士族的融合。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后,录前后功劳,要给荀彧封万岁亭侯,表章的第一句便是:思虑智谋应该首先受赏,战争的功绩抵不上后方朝堂运筹帷幄的勋劳。


曹操又给荀彧写信称:我和你共事以来,创立朝廷,你帮着匡弼政事,帮着举荐人才,帮着出谋划策,功劳太大了。


但我们也知道,后来荀彧被曹操逼死了。


曹操攻下冀州后,立刻自领冀州牧。


从此,他的据点就在邺了——这不,还在那里修了铜雀台呢。


与此同时,还有人劝曹操复置九州,扩大冀州的管理权限。曹操已经准备实施了,却被荀彧劝住。


后来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表示不看门第、身份、品德,只要有能耐,都可以来做官。


此前,曹操阵营的许多干部来自荀彧引荐,都是品学兼优的士族。而《求贤令》的态度显然与此前不太一样了。


一年后,曹操让钟繇调动关中人马,预备对付张鲁,就此激起了马超、韩遂大乱。曹操打平了马超,也正式接管了西线。


此后,钟繇虽然位高权重,但没办法再在关中坐镇一方了——而钟繇跟荀彧与荀攸,关系相当密切。


又一年后,董昭等人预备推曹操当魏公,去探荀彧的口风。


荀彧不肯。曹操表奏荀彧到谯郡劳军,让荀彧离开许昌,之后就给荀彧寄了空食盒。


荀彧自尽,曹操称心如意当了魏公。《三国志·荀彧传》原文中,荀彧死后的下一句便是:“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大概,曹操是个极聪明又现实的人,少年时任侠自在,不与名士们走一派,但也不因为出身便跟宦官为伍。


天下大乱后他建立起自己的军队,综合了家族私兵与国家军队,依靠曹仁、曹洪、曹休、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宗族势力,再与荀彧为首的士族合作,寒门与士族相融合,又“奉天子以讨不臣”,取得了势力;待击败袁绍后统一北方,曹操与荀彧的合作也就到了尾声,他的《求贤令》和进位魏公,伴随着荀彧的死亡。


《三国志》里,荀彧是魏的谋臣;《后汉书》里,荀彧却被当成汉臣对待。


他是魏国第一谋臣还是汉朝最后的谋臣,历代史家争论不休。


也许他终究知道,汉朝不可复兴,哪怕通过辅佐曹操力挽狂澜,为汉朝延了二十几年的寿命,最终能做的也就只有以身殉国。


而在荀彧死后,曹操终于建立起了属于曹氏的体系。



湖北咸宁。三国赤壁之战遗址。(图/ 视觉中国)


他写的那篇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未必全是真情实感,但总也有些肺腑之言:说自己少年时,也不过想夏秋读书,冬春射猎;后来参军,理想不过是封侯,死时墓碑上刻个征西将军就高兴了。


所以他后来因缘际会,位极人臣,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期望。但要他交出权力,那不可能,恐怕自己一交权就危险了。


后来孙权劝曹操更进一步时,曹操大笑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烘烤啊!曹操又自称如果天命在自己,乐意当周文王——真要迈出那一步,就让下一代人迈吧。


所以曹丕虽是曹魏名义上第一任天子,但曹操实为曹魏开国之祖。


他那被誉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却又酷虐变诈的个性,也直接影响了他的政权组织形式。对于魏国而言,士族、宗族、寒族都是政权的重要力量,却又都仅限于实际层面的利用对象,有用时亲密无间,有矛盾则除之后快。


这种形式效率高,副作用也不小,以致后来到了危亡关头,这三股力量没有任何一方能为这个政权效死力。


孙吴,大军阀带着一帮小军阀


孙吴的情况,有几幕微妙的场面可以体现。


一是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军压境,文臣多劝孙权投降,鲁肃劝孙权奋战,之后周瑜前来为孙权定计,孙权决意对抗曹操。


二是后来孙权登基称尊时,感叹这是周瑜的功劳,回头却对江东士人领袖张昭说:如果当初听了你的话(投降曹操),如今已经要乞食了!


话说,孙家并非江东本地人。


孙策纵横江东,拿下江东的土地后,并不算太平:孙策自己是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的。


十八岁的孙权继位时,实在是刀光剑影。


当时东吴的两大核心,是带兵前来赴丧、稳定住局面的周瑜,以及孙策托孤的江东士人领袖张昭。


张昭自己身为名士,名气一度喧宾夺主盖过孙策。


他刚跟随孙策时,北方名士来信如云,孙策却潇洒地认为,张昭可比管仲,自己可比齐桓公,张昭贤良,自己也有光。


待孙策临终,托孤于张昭,张昭也有力地帮孙权稳住了局面。


自此到赤壁之战,周瑜所代表的江淮武将与张昭身后的江东士子,实为孙吴的中流砥柱。


所以赤壁之战时张昭要降,孙吴一度面临崩溃的危机。


周瑜为孙权赢了赤壁之战后,孙吴才得以继续屹立。


也就是在那些年,孙权开始成为一个优秀的领袖。


史书说孙权的性格活泼好动,经常亲自坐战车打老虎。


他热衷长夜饮宴,开朗活泼,喜欢大笑。


他还很喜欢恶作剧,比如用驴去调戏他十分倚重,但脸有点长的诸葛瑾,或者是见蜀汉来使费祎时,拿他各种开涮。


孙权常跟张昭吵架,吵着吵着动了感情,就对哭起来——当然,哭完了,该咋样还咋样。


孙权对手下好起来时,推心置腹地好。


鲁肃一来,他会拉着人一起上榻躺着;他会亲自为鲁肃牵马;吕蒙病重时,孙权对他的关心仿佛在照顾恋人。


孙权的性格足够“虎”,对一个人的信赖可以毫无止境,所以他很能得人心。


用清朝大学者赵翼的话来说,孙权交接手下,是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孙策临终前那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并非虚致。


所以在刘备攻打孙吴时,孙权会大胆地起用陆逊,并获得成功。


本来陆家作为江东本地人,与孙家是有冤仇的,但孙权对他推心置腹。刘备在白帝城时,徐盛、潘璋等都说可以“趁他病,要他命”去进击,孙权还是征求了陆逊的意见,没去打。


此后吴蜀和好,孙权让陆逊直接和诸葛亮对话,允许他修改书信——这是外交上的至高权限了。


魏吴石亭之战,孙权召陆逊来当大都督,给陆逊发黄钺,还亲自为陆逊执鞭。


陆逊班师时,孙权也给了他大场面:“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


他还和陆逊跳舞,解所着白鼯子裘赐之。


然后就是信任的极限:孙权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让陆逊辅佐并让他执掌荆州与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此后陆逊驻武昌十六年,武昌实为东吴陪都。


孙权自己在建业,让陆逊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上游尽付于他。


然而这份热情与信赖,也有消失的一天。


孙权,就像许多张嘴跟你自来熟的哥们,却也并不是二愣子。


他热情,但也狡猾,善于随机应变。


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拿他比卧薪尝胆、灭掉吴国的勾践。


孙权知道张昭对吴国的重要性,不过也会在必要时对张昭敲打一番:“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说白了就是,吴国到底是你张昭说了算,还是我孙权说了算?


孙权后来登基称尊,没让张昭做宰相,选的是顾雍。


顾雍不喝酒,性格沉默寡言。孙权也认为“顾公在坐,使人不乐”,但还是用了——因为顾雍是所谓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的宰相,孙权就需要这么个能顺着自己,同时又能不出乱子的宰相。


另一边,孙权信赖了陆逊近二十年,等到二宫之变时,看陆逊三番四次上书,似乎不是自己这边的,便不搭理陆逊了,也不让陆逊来建业与自己讲道理。


他还派人去责备陆逊,终于把陆逊气死了。


人都死了,孙权还不想认错。陆逊被儿子陆抗葬了之后,孙权还派人去诘问陆抗。


陆抗一条一条回答,力证父亲的清白,孙权方才“意渐解”。几年后,孙权又流泪跟陆抗道歉,说已经把问讯陆逊的那些玩意都烧了。


大概,孙权平时显得像个意气慷慨、幽默滑稽、仁爱好客、信赖属下、能哭能笑、喝酒打猎的可爱人。


但在面对事关政局、涉及东吴与江东本地的问题时,他的狡猾和机变就会显出来——这一切性格特征,都是他掌握、控制局面的手段。


这份性格,让他可以在壮年之时,信赖与他性格截然不同的陆逊,成就君臣佳话。


到老了,他觉得控制力似乎要受威胁了,便又显出“性多嫌忌,果于杀戮”的一面。


孙权竭力让孙家这个外来户,与江东本地的顾、陆、朱、张维持微妙平衡的做派,也折射出一个事实——孙权逝世后,邓艾曾说“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


的确,吴主能给各家授兵,而吴将常有世袭领兵权。


比如陆抗到二十岁时,拜建武校尉,领陆逊众五千人。


这种模式,让东吴相当于一个大军阀带着一帮小军阀,联合地方势力形成的地方政权。


受到攻击时,他们彼此信赖、团结一致,可以打退曹操,可以打退刘备;但往外攻伐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鲁肃和周瑜都强调过割据江东,“自擅江表”,这点孙权做到了。


但这个政权往外打却不算积极,就算打也战果寥寥,也与这制度大为相关。


割据江东本来只是争雄天下的手段,发展到后来,手段却成了目的。



2021年5月27日,南京。明孝陵景区孙权纪念馆中的孙权画像。(图/IC)


蜀汉,侠客联盟


虽然《三国演义》里非说刘备是皇叔,仿佛很尊贵,但其实到了东汉末年,汉室宗亲满地跑,刘备并没什么特殊。


“先主名微人鲜”,刘备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刘备早期就是一股流浪小武装的落魄首领,孔融求救于他时,刘备说过一句“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细想来是有点酸楚的。


但天下豪杰都对他高看一眼。


他依附曹操时还无所成,曹操看得出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周瑜未见刘备时,并没对他印象深刻;与刘备并力于赤壁之后,就跟孙权说了,刘备不简单:“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程昱、郭嘉,也都在刘备还无所成时,已经意识到了“刘备有雄才而得众心”。


刘备的坚韧、仁厚、度量和用人,都是公认的。


事后也证明,他就是靠百折不挠和大度用人,鼎足三分。


刘备当然不完美。曹操作为他的死敌,承认刘备的同时,也难免嘴炮一句“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刘晔作为曹魏谋士,说得更直接:“有度而迟。”


陈寿在《三国志》里也明白说了:先主弘毅宽厚,很像刘邦,英雄之器——刘邦出了名的“善将将”,能用人。


同时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机变权谋这些,不如曹操。上述曹操和刘晔对刘备的评价,也十分中肯。


刘备是一个很平民的领袖。


刘备麾下,有山西杀人犯关羽、河北人张飞、流浪武人赵云、流亡诸侯马超、老兵黄忠和拔于行伍的魏延,而少士大夫。


张鲁曾经说,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座上客。刘备麾下,很长时间里,没有曹魏的荀彧、孙吴的张昭这种名士。


后来刘备一度得了个名士许靖,刘备还嫌弃这人没啥真本事。


人生前四十多年,刘备一直到处当客将:田楷、孔融、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他都跟过。


其间,他一度拥有过徐州,收容了吕布,然后被反咬一口,只好再去跟曹操,跟袁绍,跟刘表,然后归附袁绍、投奔刘表。


大概,刘备并不是一个大战略家,只是靠着坚韧、能打、讲义气,以及一群死心塌地跟他的猛将,才得以百折不挠。


等四十六岁那年,刘备遇到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才终于有了靠谱的人给他规划战略:拿下荆州,联络东吴,拿下西川,然后“向宛洛”“出秦川”,一起取中原。


但刘备又是“有度而迟”,关键时刻不忍拿荆州,于是一度在当阳陷入绝境。


诸葛亮去东吴跟孙权勾兑出了一个孙刘联军,拿下赤壁之战后,刘琦以刘表儿子的身份被推为荆州牧,刘琦一死,刘备自然接管了他的名义,拿下了三分之一个荆州。


本来刘备手下都是豪侠将领,等刘备拿下三分之一个荆州后,庞统为首,蒋琬、马良、伊籍、陈震这些文士来了,大大丰富了刘备的干部队伍。刘备再拿下成都,三足鼎立;拿下汉中,跨有荆、益、巴蜀,后来的蜀汉,基本成立了。


刘备的一生遭际,其实都在八个字:百折不挠,有度而迟。


因为有度,所以人缘好。


因为战术迟钝,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刘备长期寄人篱下,最后如陈寿所言,机权干略不如曹操,所以地盘也狭窄——整个政权,被局限在巴蜀一州之地。


但这时候,人缘好的优势又体现出来了:


刘备和跟随他的核心团队,基本是当时不算尊贵的商贩走卒、落魄武人、失意知识分子甚至法外狂徒,但这个平民团队坚韧又和谐,终于打出了一片天地,并且在生死关头能靠得住。


夷陵惨败,内外交困,刘备虽将死,但他又展现出足够的度量,真诚开明地把国家交给诸葛亮——“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出师表》里的这句话并非虚言。


受刘备的感召而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块的这群背景复杂的蜀汉初代开国者消亡后,巴蜀一地很难再孕育出这样的锐气和活力,但当年那份精气神,得以延续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当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后人在绵竹向魏将邓艾发起最后一次进攻时,当姜维试图以一己之力在成都发动政变让刘禅复辟时,对于这个极富江湖豪气的政权和它的缔造者们而言,成败已经是个无关紧要的标准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