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正文

别等水漫过腰,才后悔没做好这件事

年轻的婆婆 资讯 2022-07-06 12:58:55 493 0

进入六月,广东进入“大泼水”模式,有网友感叹“仿佛离开了太阳系”。强降雨叠加天文大潮,广州珠江迎来近两年来的最高潮位。水漫长堤,连江边的老牌五星级酒店也未能幸免。


与广东省相邻的福建省更是仿佛中了“暴雨包月”套餐大奖。大洪水过境,多地停电停课,超过2.2万人紧急转移。


近日珠江潮位超过警戒水位。/人民视觉


当“雨下一整夜”变成了“雨下一整月”,气候变化不再是宏大遥远的话题,而与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有关。


千禾社区基金会曾就“气候适应”在珠三角地区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感知到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不同天气现象对受访居民的影响。


尽管大家能感同身受,但超过六成的人却表示不清楚“气候变化”的具体内涵。感知与认知不匹配,也反映到实际行动上,72.1%的人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或可以做什么来应对气候变化。



普通人对气候变化行动的认知较模糊。


实际上,我们许多微小的举动,都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广州市海珠区怡乐社区的民国别墅之间,点缀了好几个社区居民共建的花园。垃圾回收站旁,大浴缸和旧婴儿床里开着蓝雪花、万寿菊等五颜六色的花儿。



怡乐社区垃圾站旁边的社区花园,改造前后对比。


别看这些社区花园规模不大,暴雨时花盆泥土还是能接住一些雨水,减缓下水道的瞬时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花园会引导居民主动关注气候变化。毕竟,要想把花草养好就得关注天气,抓住撒种、浇水的时机。



广州市云鹤南街社区居民在种植花草。


千禾环境项目总监何昕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减缓主要通过人为干预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例如把燃油汽车换成电动车等。近年高频词“碳达峰”和“碳中和”,都属于“减缓”的目标。


相对来说,适应是调整自然和人类系统,以应对实际发生的或预估的气候变化的影响。



千禾在新庄社区开展儿童气象安全课。


最初的气候适应,应该是“看天吃饭”。传统上,农民往往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何昕到广州近郊走访时发现,年轻的菜农会同时参考手机里的“未来15天天气预报”。


小至一方农田,大至一省农业,都跟气候变化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例如,为了应对近年反复出现的干旱,云南省探索旱种技术,尝试像种玉米那样在旱地上种水稻。


何昕说:“气候适应是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也是对未来的适应。”这种适应不仅关于农业技术的改革,也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


千禾在广州、佛山和深圳设立了6个项目点,不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不仅请专家来讲解社区种植的专业知识,而且会教授高温天气的应急技巧。



社区里的急救小课堂。


环境项目主管黄莹欣将自己比作“翻译者”,努力把抽象、宏观的气候知识转译为老人小孩都能明白的信息。


气候适应不仅仅是大人的事情。千禾还会给孩子们上气象安全课,组织气候变化主题的电影放映会以及二手市集。



在社区开展气候变化主题观影会。


二手市集上,孩子们带上闲置的玩具、绘本等物件来摆摊。妈妈会趁机教孩子区分需求和需要,并教育孩子:“跟小朋友交换玩具,能减少碳排放,保护我们的地球。”


气候适应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有系统的共同努力。当人们知道自己做的一点事能帮到自己也会影响到别人,我们离系统性的改变也就更近一步。



气候适应的种子正在社区里萌芽生长。


作为郑州人,何昕回顾了“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的影响。在那场暴雨里,郑州部分住宅楼因停电进而导致停水。有的居民手机没电又无法充电,连求助信息都发不出去。


当城市恢复正常,不少当地居民开始在家存放应急物资,例如储备干净饮用水和应急蜡烛。河南省政府要求住宅小区的配电房在限期3年内搬离地下室,以增强城市应对严重洪涝灾害的能力。


何昕说:“我们需要对其中的关系有更清晰的认知。不能房子里窗户响就去搞窗,门进风就去堵门。要是知道山雨欲来,我们能想出系统性应对方案。工作不忙乱,心也不慌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