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叶舒宪,欢迎大家进入《山海经》的世界。我在2004年和萧兵、郑在书两位专家合著了《山海经的文化寻踪》这本书,篇幅比较大,有2000多页,主要讲述了《山海经》这部书的成书、性质、内容,特别是跟神话传说有关的现代解读方式。其中的第三位作者郑在书是韩国汉学家,是他把《山海经》翻译成韩文。这一本书因为上市距今18年了,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一次的音频节目,把这十几年来我们对《山海经》研究的新的认知介绍给大家。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神话?

第一节主要介绍神话中国,认识《山海经》的新方法。这一节主要要讲述大的背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为什么会出现神话的现象?如何理解千古奇书《山海经》中大量的神怪的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最早的三观:宇宙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雏形意义上去链接《山海经》的叙事内容。

下面就是四个层次和方法论的讲述。第一个层次,是推理性质的,主要是说宇宙之中,只有一个星球是有生命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地球上的生命几十亿年了,千千万万种,只有一种是被自己观念支配的生命,谁?就是我们人类。所有其他生物都是被生物本能支配的,没有观念,更没有神话,只有我们有。

第二个要点,支配人的观念基本划分为两类:哲学或科学的观念;神话的观念,就这两类。所谓哲学和科学的观念,开启于2500年前的古希腊,那时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们把他们叫“哲学的开端”,他们告别了神话,告别了《荷马史诗》的想象的时代,开启了形而上的思考。所以我们说,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之前、之外,都没有发生过所谓科学或者哲学的革命,人的思想没有那一个巨大的飞跃和突破,怎么样?全部笼罩在神话信仰之下。

▲ 拉斐尔,《雅典学院》(中间两人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该画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为题材,把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会聚一堂,表达了对人类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赞扬),1509年,壁画,梵蒂冈教皇签字厅

神话是以人的主观幻想建构出的一种现实。按照今天比较流行的话,就是“虚拟的现实”。你认为天上有一个玉皇大帝,你认为玉皇大帝派了一个助手叫灶神,就在你家灶房里。中国的老百姓千百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的,每年腊月二十三,要把灶房中的灶神揭下来一把火烧掉,让它回到天国去,到玉皇大帝那汇报你这一家人这一年的生活。这就是中国人生活在“虚拟的现实”之中,这就是神话的功能。

神话的基本功能:人的三观、宇宙观、生命观、价值观

最新在三星堆发现了一大批祭祀坑中的文物,基本上都是这些神物,都跟神话幻想联系在一起。利用冶金的技术铸造出这些高大、沉重的青铜器,代表了3000年前人们科学技术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没有一件是有实用功能,全部是为了满足主观幻想的神灵天国世界而定制的。


▲ 三星堆出土,金面铜人头像,图来自于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这也就是我们要进入的第三个要点,神话的功能,它就是确定人的三观的。它不是确定今天人的三观,是确定所有的国族最初的意识形态。所谓“三观”,在我们这里有神话宇宙观,这是最基本的,主要是从开天辟地讲起,讲宇宙万物如何来的?人是怎么产生的?人在世界中是什么位置?

神话的宇宙观

天、地、还有地下的阴间,一般的来讲是三分世界,神在天上,人站在地上居中位,鬼魂在地下阴间世界。把大地设想成是一个方形的,有四个边,每一边外边都有什么?都有大海的水,所以我们叫“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神话的宇宙观。今天的科学认为地球是圆的,不存在方形的大地,更没有什么大地方形的四面是海的现实。这是神话建构的宇宙观,它是虚拟的现实。

神话的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神话的价值观?要告诉世人,世界上什么东西、哪一种物质或者哪几种物质是最神圣、最高价值的标的。用宗教学的语言讲,这一类的物质都叫“显圣物”,就是该物体体现的是最神圣的价值所在,代表的是永生不死的物质。因为神跟人的基本区别就是,一个永生,一个生生死死、必死无疑。这样一来,华夏的先民在宇宙万物之中先筛选出一种石头,这种石头有颜色而半透光,又坚硬又温润,所以给它起一个名字叫玉,这就是华夏先民在宇宙万物中筛选出来的至高无上的第一标的物,今天叫“玉石”。

随后就发现了金属,三星堆6个祭祀坑里,除了玉器以外,就是黄金器、铜器比较多,还有象牙,这都是代表永生不死的圣物,代表着神话价值观。再有一种就是来自动物和植物的所谓药,中草药一类,这种药一般不是从医学着眼,而是从神话观念着眼,认为某一种药只要吃一丸就能怎么样?返老还童,永生不死。这就是神话的价值观,兑现在几种(不是太多)至高无上的圣物上。

神话的生命观

那么神话的宇宙观、价值观,接下来就是神话的生命观。生命观,把人和所有的生物看成是同样的,根本区别在哪?就在某些生物是可以永生不死的,或者是死而复生的。人也有这种可能性,但是一定要有神话的借力,要靠人自己死亡了以后生命就终结了。所以要找什么?要找这些所有按照季节性周期变化的生物为原型来向它们学习,以它们为楷模,把它们的周期变化的能力转移到自己这里来,这就是人的追求。

▲后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蝉,古人精神信仰的象征物

在古书中,把这些具有周期变化的动物命名为物候(或蛰兽),我引用的是中国最早词典《尔雅》中的说法。什么是蛰兽?昆虫,冬天都冬眠了,夏天全复活了,这就是蛰兽,它象征的是生命的死而复生,所以通过它就能得到永生。所有冬眠的动物:熊、蛇、青蛙、蝉、大到猛兽,小到昆虫,古人的分类很奇怪,不是按照今天的分类把它们都叫蛰兽,都能够在惊蛰的时候获得再生的能量。

《山海经》为何被司马迁打入冷宫?

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出现一次类似古希腊的哲学科学革命,所以我们的文化自始至终受到神话三观的支配。《山海经》是这方面比较早的最好的案例,不过这一部书非常难读,它不是一般的读者随便打开念几句就能念懂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了第四个要点,就是《山海经》的信息承载量非常古老,其中涉及到甲骨文时代(殷商时代)的文化信息,其中还有比甲骨文时代更早的文化信息,我们今天就叫石器时代(史前文化信息),我们把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看成是文化更大的宏伟传统,把书写文字、读书识字的传统(只有几千年),看成是一个小传统。


▲史学家司马迁

 


在汉语的古书中,只有一部书记载了最多的所谓文化大传统的信息,这部书就是《山海经》,没有之一。它的叙事内容有的直接可以跟甲骨文的叙事对应上,还有一些比甲骨文更早的史前文化对应上,这也就是《山海经》这部书的独家秘传的性质。传世的书里没有其它书记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天下、河山、物产、永生不死这些东西,只有这部书里有,所以它反映的是真实的信仰的时代,信仰什么?信仰永生不死是可以追求的,那就是史前宗教的时代。

这部书到了距今2000年左右的西汉皇家史官司马迁的手里,司马迁因为提到过《山海经》,说明他肯定看过,但是他对这部书的态度很不友善,因为他觉得里边叙事不太正规,奇奇怪怪的东西太多了。《山海经》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被提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言不敢之”,就是他们讲了我不敢用。《山海经》虽然是司马迁案头的书,但是他写《史记》不用,他认为这里不太正经,就是这些神话的内容、奇幻的内容太多了。因为这一句话具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山海经》这部书就相当于被皇家的史学权威判了死刑,打入冷宫,一下子就是2000年。

到了《四库全书》的时候,只能给它归类在小说家一类。中国人的经典好说“四书五经”,后来叫“六经”,后来更多叫“十三经”,没有《山海经》。没有一次科举考试,考《山海经》的内容,一直到今天的高考,每一年都要考孔子的《论语》,也没有几次考过《山海经》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知识人观念中,已经形成了偏见。《山海经》是荒诞不经的代名词。

解读《山海经》的新方法:“四重证据法”

大家要注意《山海经》中专门有一部分的内容命名为《大荒经》,“荒”指的是离中央、离我们熟知的地理比较远的。大荒在山海经中是一个中性的正价值的概念,没有贬义,只不过是表现空间上的概念,但是在儒家的话语之中,“荒”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一大堆贬义词的发源地,荒谬、荒唐、荒淫,凡是跟“荒”沾上了肯定没有好事。

这样一来,《山海经》正标榜了写了《大荒经》这样的书,就被曹雪芹“满纸荒唐言”的书写者看中,所以曹雪芹上来就是大荒山下一块石头,就开始了他的《石头记》,也就是《红楼梦》的写作。所以《山海经》这部书没有被科举、被正统的理学家们看中,但是被文学家们所热爱。虽然历朝历代的科举不用它,但是没有一个文学家、诗人、词人不读《山海经》的,所以说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到了今天《山海经》成了文创产品的一个总源头,比如《捉妖传》《寻龙诀》的编导队伍都要说造型、题材来自《山海经》的。

但是真正能够读懂《山海经》的人,从古到今都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因为司马迁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他都看不懂,你说你能看懂你凭什么?这就是本节要讲的第五个要点,最后一个要点,解读《山海经》的新方法。


▲甲骨文

什么新方法?我们认为要看懂《山海经》,先要看懂什么?就是和甲骨文同时代(甚至早于甲骨文时代)的文化史的信息,这是突破认知瓶颈的唯一办法。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研究界,倡导了一个学派叫“文学人类学”,它的方法论叫“四重证据法”:传世的书本叫研究历史文化的第一重证据;王国维把甲骨文叫做第二重证据,也就是古人没有看到过,因为甲骨文是从中药铺里治感冒的药发现的,最后看出那是商代的文字。二重证据的可信性因为是3000年前埋在地下的,所以不可能造伪,它比所有的书都可信、都要早;三重证据指的是没有文字,在民间活态传承的文化,特别是和二十四节气联系在一起的民间仪式、歌舞、表演、唱词,这些口传文化的内容,虽然到今天还活跃着,但它不是今天的老乡编导出来的,它是自古流传的。

孔子在《论语》中还讲到了乡人跳傩这样的事情,戴着傩公、傩母的面具,扮演天神降临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是老子、孔子的时代传下来,甚至是从石器时代就有了的。当我们知道第三重证据是指着民间的活态文化,它没有进入书本,但是还活着,所以它具有激活文献、激活文物的双重作用,我们把这叫三重证据;

第四重证据就是指的考古发现的遗址、文物,特别是图像。《山海经》这部书原来是配图的。在陶渊明的时代,陶渊明的诗里直接写到“流观山海图 ”,他看到的《山海经》是图本的,在陶渊明以后,没有人再提到他们看到图了,所以那个图就失传了。到了明清时代,既然陶渊明都看到了,所以明清的文人墨客们就开始为《山海经》补图,今天的图书市场上最多的《山海经》读物都是配图的,今天的印刷术也高明了,全是彩图,但是古代一没有彩图,二没有这么多图,不用问了,没有一个是《山海经》的原本图,都是文人们根据《山海经》的文字描述加上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没有科学考据的意义。

三星堆的发现对于解读《山海经》有何意义?

《山海经》这部书最好的解读办法,就是靠这四重证据,民间的活态、传承的文化、民间文化、礼仪传统,还有出土的文物,如果能够看到相当于《山海经》原图的形象,基本上都在考古文物之中。

特别是最近的三星堆祭祀坑,从2021年央视开始直播以来,挖出一个网友们惊叹只有《山海经》里有类似的叙述,这就对了,这就是《山海经》所叙述的真相,基本上被后来怎么样?被埋到地下去了,因为它是独家秘传的。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早的类似的书都没了,今天幸存下来的可以说是劫后余生,就《山海经》这一本。所以地下能够挖出多少真相,《山海经》我们就能够理解多少,就是这个意思。在没有这个内容的时候,只从字面的意义上去考证去推敲,能够解决少量的,但是绝大部分是未知的。这就是今天人的认知,必将大大超越古人的优越之处。因为中国考古学自1921年以来到今天仅仅101年,考古未来的发现还是无限广阔的一个空间。

所以我们相信后人一定能够超越前人,打开千古奇书《山海经》的解读秘密之门。

以上就是我们对《山海经》这部书的导论性质的讲解,就是这部书它跟神话、跟人类早期文化传承的关联。这一节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